大商人們掌握著人們生產(chǎn)生活所需的物資,當然希望自己手中的白銀可以作為貨幣來流通。從正統(tǒng)元年(1436)明英宗朱祁鎮(zhèn)廢除禁銀令開始,一直到1935年再度“禁銀”、實施“法幣改革”的民國時期,白銀“大肆橫行”了整整500年。而這500年,也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繁榮的“白銀時代”。
嘉靖十九年(1540),白銀開始逐漸登上主要貨幣的歷史舞臺。萬歷九年(1581),明朝首輔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他從田賦和徭役入手,將徭役的重心由戶丁轉(zhuǎn)向田畝,且將稅收的最終結(jié)算貨幣定為白銀。
明朝中后期,白銀通行于社會之中,占據(jù)了貨幣流通領(lǐng)域的主導地位。曾被列為禁書的《金瓶梅》,就是一部反映明朝白銀貨幣化的典型小說,在看似不經(jīng)意的敘事中,透露著明朝經(jīng)濟生活的細節(jié),向讀者展示了白銀貨幣化的動態(tài)進程。
書中描寫了大量用白銀進行交換的細節(jié),從最日常的吃喝穿戴,到喪葬嫁娶,再到打卦做壽,都沒有離開白銀。對此,有人曾經(jīng)做過統(tǒng)計,從《金瓶梅》的第1回到第100回,共涉及使用貨幣進行交換的有456筆,其中,使用銀子交換的有430筆,其余的26筆使用銅錢。兩者共計約18萬兩白銀。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中涉及“交易”的描寫,也大多用“碎銀子”這樣的字眼。
在第二十二回“橫??げ襁M留賓,景陽岡武松打虎”中,就有這樣的描述:“武松身邊摸了些碎銀子放在桌上,叫:‘主人家,近來看我的銀子,夠你的酒肉錢么?’”“宋江取些碎銀子還了酒錢,武松拿了哨棒,三個出酒店前來作別。”
在第十五回“吳用智取生辰綱”中,吳用還曾用一兩銀子激反三阮兄弟?!皡怯萌〕鲆粌摄y子,付下阮小二,就問主人沽了一甕酒,借了個大甕盛了;買了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對大鵝。”
作為《水滸傳》中的智慧人物,吳用不可能像宋江般動輒送人銀子來籠絡(luò)人心。他去石碣村,說服阮小二、阮小五和阮小七三個窮漁民參與搶劫生辰綱的行動,并沒有直接給銀子,而是用一兩銀子兌換的物品,打動了三兄弟的心。
不是阮氏兄弟好“打發(fā)”,而是一兩銀子確實可以“揮霍”一番,買了一甕酒、二十斤生熟牛肉和一對大鵝之后,還有下文:“阮小二道:‘我的酒錢,一發(fā)還你。’店主人說道:‘最好!最好!’”
窮得揭不開鍋的阮小二,為人還挺狡猾,借吳用一兩銀子的“東風”,趁機把之前欠酒店的錢也還了。從店主連說的“最好”可以看出,可能阮小二欠債的時間不會太短,次數(shù)不會太少,算是一筆“陳年舊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