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 俗姓盧,先祖范陽人也 ,將其父親做官的地方變成了慧能的籍貫。所以王維在《六祖能禪師碑銘》中說: 禪師俗姓盧氏,本貫范陽人也。 后來一般都將慧能的籍貫說成河北人。毛澤東在上述談話中也是因襲舊說,將慧能說成河北人了。郭朋認為,這種舊說產(chǎn)生的原因,系將《六祖壇經(jīng)》中
[1].參見龔育之、逄先知等著:《毛澤東的讀書生活》,第4頁。
說的 惠能嚴父,本官范陽 誤解為
本貫范陽 了[1]?;勰芑顒拥臅r代,主要在唐太宗(627 649年在位)及武則天(684 704年在位)時代。所以毛澤東說,慧能是 唐太宗時的人,他的學(xué)說盛行于武則天時期。 據(jù)法海撰《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略序》稱,慧能從弘忍受衣缽,是唐高宗龍朔元年(661), 南歸隱遁一十六年 ,至高宗儀鳳元年(676)正月十五日, 普會四眾,為師薙發(fā)。二月八日,集諸名德,授具足戒。 次年春,至曹溪寶林寺講法,凡36年。至于毛澤東說慧能是 主張一切皆空 ,當(dāng)代有的學(xué)者有不同的看法。例如,郭朋在《壇經(jīng)校釋·序言》中認為, 一切皆空 是大乘空宗的理論,而慧能的觀點屬大乘有宗,即主張 真如緣起 論。任繼愈主編的
《中國哲學(xué)史》認為: 就初期禪學(xué)的特點而論,無論它以《楞伽經(jīng)》為中心思想(佛教大乘有宗),或以《金剛經(jīng)》為中心思想(佛教大乘空宗),它都是客觀唯心主義。 [2] 但是慧能反對禪宗北宗提倡的 漸悟 修行方法,突出地強調(diào) 頓悟 。《六祖壇經(jīng)·行由品》中曾記載北宗神秀的
[1].郭朋:《壇經(jīng)校釋》,第5頁。
[2].《中國哲學(xué)史》第3冊,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82頁。
四句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正是北宗主張的 漸修 或 漸悟 ?;勰懿毁澇蛇@種觀點,他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四句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凈(亦作 本來無一物 ),何處有塵埃!
可見,慧能認為 佛性 是人心本有的,人們在選擇 成佛 道路時,要有堅定的主觀信仰,相信自己的內(nèi)心,就可以解脫苦難。也就是說,人們要解脫苦難,不必向外面尋找原因,只需要內(nèi)心用力即可。這正是毛澤東所說的,慧能 突出了主觀能動性,在中國哲學(xué)史上是一個大躍進 。但慧能是從唯心主義的角度突出主觀能動性的,因為他否認一切外界條件的制約,只講內(nèi)心解脫。所以他只強調(diào) 自性 、 身中凈土 :
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凈土,愿東愿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住處恒安樂。[1]
這正是毛澤東說的 惠能敢于否定一切 ,因為他實際上將西方凈土也否定了。毛澤東講慧能說人死后不一定升天,也是從這段話中引伸出來的。
當(dāng)然,目前學(xué)術(shù)界盡管不少人認為以慧能為代表的禪宗,其哲學(xué)思想是主觀唯心主義的,但也有些學(xué)者不同意這一觀點。例如郭朋就認為: 禪宗的世界觀,是客觀唯心論。盡管在某些禪僧的表達形式上,以及他們的某些言論中,表面看來,好像是主觀唯心主義的,但是,他們的思想核心,他們的理論基礎(chǔ),卻無例外地都是 真如緣起 論和 佛性 論 所謂 頓悟成佛 的 解脫 論,乃是 佛性 論在宗教實踐上的自然表現(xiàn)。 真如緣起 論和 佛性 論,只能是客觀唯心論,決不會是主觀唯心論。后期禪宗的泛神論思想,便是這種客觀唯心主義世界觀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 [2] 盡管對
[1].《壇經(jīng)·疑問品》。
[2].《隋唐佛教》,齊魯書社1980年版,第567頁。
慧能的世界觀性質(zhì)的看法不一,但對郭朋所說的 后期禪宗的泛神論思想 ,又是持不同意見的雙方都一致肯定的。這種泛神論顯然又是屬于客觀唯心主義的范疇。而這種客觀唯心論,正是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