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間世(1)

乘物游心《莊子》 作者:李道湘


 

《人間世》以義名篇。主要是莊子對待人與人的關(guān)系的處世哲學(xué)。

本篇主旨在描述人際關(guān)系的紛爭糾結(jié),以及處人、自處之道。莊子處于一個權(quán)謀狡詐的戰(zhàn)亂頻仍的時代,統(tǒng)治者兇暴貪婪,無辜者橫遭殺戮,世界仿佛人間地獄。處于黑暗的社會,莊子提供的處世之道也是無奈的。

他認為,一個人在世上要『心齋坐忘』,摒棄名利和心智,使心境達于空明虛靜的境地,并持有『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態(tài)度,一切都順從自然,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免禍消災(zāi)。而『無用之大用』的價值觀念實際上提出人的社會價值和自身存在的矛盾。莊子認為維護個人生命的權(quán)利遠勝于被別人當(dāng)作他們獲益的工具,這樣才能真正發(fā)現(xiàn)自己的有用之處,進而發(fā)展自己。

在莊子的筆下,那些丑陋不堪的小人物都因為具有美好的德行而變得美麗,追逐名利之徒卻因外物所累而窮途末路,生動形象而發(fā)人深思。

【原文】

顏回見仲尼,請行。

曰:“奚之①?”

曰:“將之衛(wèi)②?!?/p>

曰:“奚為焉?”

曰:“回聞衛(wèi)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③;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④?;貒L聞之夫子曰:‘治國去之,亂國就之,醫(yī)門多疾⑤。’原以所聞思其則,庶幾其國有瘳乎⑥!”

仲尼曰:“譆!若殆往而刑耳⑦!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者憂,憂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后存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⑧!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蕩而知之所為出乎哉⑨?德蕩乎名,知出乎爭。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⑩。且德厚信矼,未達人氣,名聞不爭,未達人心。而強以仁義繩墨之言術(shù)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惡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為人菑夫!且茍為悅賢而惡不肖,惡用而求有以異?若唯無詔,王公必將乘人而斗其捷。而目將熒之,而色將平之,口將營之,容將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順始無窮,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且昔者桀殺關(guān)龍逢,紂殺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傴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擠之。是好名者也。昔者堯攻叢枝、胥敖,禹攻有扈,國為虛厲,身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實無已。是皆求名實者也,而獨不聞之乎?名實者,圣人之所不能勝也,而況若乎!雖然,若必有以也,嘗以語我來!”

【注釋】

① 顏回:姓顏名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仲尼:孔丘的字。請行:辭行。奚:何處。之:往。

②衛(wèi):春秋時期國名。

③衛(wèi)君:指出公輒。行獨:行為專斷。輕用其國:指輕率處理國事。不見其過:不知自己的過錯。

④ 死者以國量乎澤:死尸填滿國內(nèi)的山澤。蕉:通“焦”,焦枯。無如矣:無所歸依。

⑤ 去:離開,離去。就:趨從,此處為做官、就任。醫(yī)門多疾:良醫(yī)門前多病人。

⑥ 則:道理,辦法。庶幾:差不多。瘳(chōu):病愈,引申為恢復(fù)元氣。

⑦ 若:你。殆:將要,恐怕。刑:刑戮。

⑧ 先存諸己而后存諸人:指先立己而后立人。暇:空閑。暴人:暴君。

⑨ 蕩:喪失。

⑩ 軋:傾軋。器:工具,手段。盡:善于。

   德厚:道德純厚,信矼(gāng):信行確實。

  術(shù):通“述”,陳述。繩墨:比喻規(guī)矩或法度。命:命名。菑:同“災(zāi)”,災(zāi)害。

   若:你。詔:告,多用于上告下。王公:指衛(wèi)君。乘:憑借。人:指顏回。捷:勝。

   而:同汝,你。熒(yíng):指迷惑不解。色:氣色。平:平靜。營:營救。形:外形,表現(xiàn)。成:行成,妥協(xié)。

   桀:夏朝暴君。關(guān)龍逢(páng):桀的賢臣,因諫桀而被斬首。紂:殷朝暴君,他的庶叔比干因忠諫而被他挖心而死。

   傴拊(yǔ fù):憐愛撫育。人:指國君。

   拂:違背。修:好,善。擠:排擠。

   叢枝、胥敖:小國。有扈:國名。虛:同墟,廢墟。厲:厲鬼。

   實:實利,指國土、人口和財物。

   以:因,原因,辦法。

【譯文】

顏回拜見孔子,向他辭行。

孔子問:“你要到哪里去?”

顏回說:“我要到衛(wèi)國去?!?/p>

孔子又問:“去做什么事?”

顏回說:“我聽說衛(wèi)國君主,他年壯氣盛,行為專斷;處理國事輕率魯莽,而不知道自己的過錯;他輕率地用兵而不恤百姓的生命,戰(zhàn)死的人填滿國內(nèi)的山澤,如同草芥一般,老百姓真無路可走了。安定的國家可以離開,危亂的國家就應(yīng)去救助,就像良醫(yī)門前有好多病人。’我希望按照先生所說的去做,也許可以使衛(wèi)國免于疾苦吧!”

孔子說:“哎呀!你去了恐怕要遭受殺戮的!道是不宜喧亂的,喧亂就會多事,多事就受干擾,受干擾就引致憂患,憂患到來時就無可救藥,古代的至人,先充實自己而后去幫助別人,如果自己立足未穩(wěn),怎能有閑暇去糾正暴人的惡行呢?況且你知道道德之所以喪失、智慧之所以外露的原因嗎?道德的喪失在于求名,智慧的外露在于爭勝。名是相互傾軋的病根;智是相互斗爭的工具。這兩者都是兇器,不可以盡行于世的,而且一個人德性純厚,信行著實,未必達到了解別人的程度,即使不與別人爭名奪譽,也未必達到讓別人了解你。如果你強用仁義規(guī)范的言論在暴人的面前夸耀,他會認為這是以揭露別人的過失來顯揚你自己的美德,認為你是在害人。害別人的人,別人必然反過來害他。你恐怕要為人所害了。況且,假如衛(wèi)君喜歡賢人而厭惡不肖之徒,何必用你去顯示有異于人呢?除非你不向他諍諫,否則衛(wèi)君必定抓住你言論的漏洞而施展他的勝辯。到那時,你將會眼目迷惑,面色和順,口里只能說些自救的話,態(tài)度恭順,內(nèi)心就會屈從于他的主張了。這是用火去救火,用水去救水,可以稱之為添亂。開始你順從他,以后就會沒有休止。

假如一開始他就不信厚言諫諍,那你就一定會死在暴君的面前了。再說,過去夏桀斬殺關(guān)龍逢,殷紂割殺王子比干,都是因為他們是注重修身,以臣下身份憐愛人君的百姓,以在下的地位違逆君主。所以君主因為他們修身養(yǎng)性來排擠、陷害他們。這就是好名者的下場。過去堯攻打叢枝、胥敖,禹攻打有扈氏,使這些國家成為廢墟,百姓成為厲鬼,國君被殺,就是因為他們不斷用兵,貪求土地田賦造成的,這也都是追求名利的結(jié)果,你難道也沒有聽說過嗎?對于名利的誘惑,就是圣人也無法戰(zhàn)勝它,何況你呢!雖然如此,你必定有你的想法。不妨說給我聽聽?!?/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