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2001
20年 1802-2001
1871-2001
30年 1802-2001
1871-2001
正如第1章所述,債券回報率高于股票的最后30年結(jié)束于1861年。那一年爆發(fā)美國內(nèi)戰(zhàn)。這是一段應(yīng)該記住的日子,當時股市的評論家頻繁地指出利率尤其是長期政府債券利率的上升,對于股票價格來說有負面影響。這意味著投資者投資于債券的收益將優(yōu)于投資股票。然而,在過去的150年中,從未有一個買家購買新發(fā)行的30年期的政府債券并將其持有到期以獲得比在相同時期持有普通股多樣化投資組合更多的回報。
雖然股票與債券相比優(yōu)勢一目了然,但是注意,持有期為1年多甚至2年的股票在5年中只有大約3年的表現(xiàn)優(yōu)于債券或是國庫券,這一點是很重要的。這意味著,5年中幾乎有2年股票持有者的收益率將低于國庫券或是銀行券持有者的收益。短期表現(xiàn)很大機率上不如債券和銀行券是很多投資者不愿長期持有股票的主要原因。
投資者的持有期
有些投資者不清楚持有期為10年、20年還是更長的時間是否同他們的長遠規(guī)劃相關(guān)。其實這個相關(guān)性要遠遠超過投資者所意識到的程度。投資者犯的最嚴重的錯誤就是低估他們持有期的長度。這是因為投資者總是考慮某一只具體股票、債券或是基金的持有期。事實上,投資組合的持有期是指持有股票或是債券時間的長度,而不用考慮在投資組合中單個的資產(chǎn)發(fā)生多大的變化。
圖2-2以性別和開始購買資產(chǎn)的年齡作為分類基礎(chǔ),表示的是投資者持有金融資產(chǎn)的平均時間長度。它假設(shè)投資者在工作時累積儲蓄,將來在65歲正常退休時獲得足夠的資產(chǎn)作退休金。65歲退休后的生活來源就是退休金,它來自于資產(chǎn)的收益和變現(xiàn)。還有一個假設(shè)就是,投資者要么計劃在他們生命結(jié)束時花光所有的資產(chǎn),要么在壽終正寢時保留一半的資產(chǎn)以防萬一或是當作遺產(chǎn)。
無論在哪種假設(shè)下,圖2-2顯示了從30歲開始積累資產(chǎn)的投資者將持有金融資產(chǎn)40年甚至更長時間。即使是在快要退休時開始積累資產(chǎn),投資者的持有期也在20年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如今男性的預計壽命為82歲,女性的超過86歲,某些夫婦可達90歲。很多退休的人可以持有資產(chǎn)達20年或者更長的時間。而且,現(xiàn)在65歲以后繼續(xù)工作的情況日益普遍,如果投資者工作超過65歲或是想留下更大比例的資產(chǎn)作遺產(chǎn),那么平均持有期將比圖2-2中顯示的還要長。
圖2-2 在65歲退休、正常壽命情況下的平均持有期(M=男性,F(xiàn)=女性)
市場高點時的投資者收益
很多投資者雖然對股票在長期投資方面的優(yōu)勢深信不疑,但他們認為當股票價格處于高點時不應(yīng)該再投資股票。其實,這對于長期投資者來說是不正確的。圖2-3顯示的是20世紀6大主要股票市場持有期為10年、20年和30年的實際總體回報率。
即使是從市場高點開始,如果持有期是30年,那么通過股票積累的財富將是債券的4倍多,是國庫券的5倍多。如果持有期是20年,那么股票的收益將是債券的兩倍。如果持有期是10年,從市場高點開始,股票仍然比固定收益資產(chǎn)有微微的優(yōu)勢。而且,以上結(jié)果是根據(jù)股市的最差狀況得出的。歷史表明,無論市場高點看起來有多高,都沒有充分的理由使得投資者明顯減少股票的多樣化投資組合,除非投資者認為在未來的5~10年內(nèi)需要動用他們的儲蓄才能保證其生活水平。
圖2-3 20世紀主要市場高點后投資的實際平均總體回報率
當然,如果投資者能夠確定股市的高點和低谷,那么他們的收益要比本書推薦的“買入并持有”策略更好。但是勿需多言,幾乎沒有一個投資者可以做到這一點。而且,即使投資者在高點賣出股票,也不能保證獲得較高的收益率。當股票價格處于上升階段而且每個人都看好股市時,是很難做出賣出決定的。而在市場低谷時,悲觀主義盛行,幾乎沒有人有信心進行股票投資,就更難做出買入的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