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善問敢問的習慣
著名電視主持人楊瀾講過一個她親身經歷過的故事:
教授從兜里掏出一些鈔票,高高舉起,漲紅了臉大聲說:“誰能提出一個問題,任何問題,我就對他進行獎勵?!?/p>
他是美國人,在北京外國語大學任教,他講的是歷史與宗教,他講完了,問人家有什么問題。誰也不吱聲,他請求大家提問,因為不然的話他無法理解大家聽懂了多少。但還是沒人舉手,教授有點兒不耐煩了,不,應該說,他憤怒了。他認為這是中國學生對他的不尊重。
“沒有哪一種知識是提不出問題的,難道我講的每一句話都無懈可擊嗎?是你們壓根兒沒聽課還是愚不可及?”他的另一只拳頭敲著桌面。
課堂的氣氛緊張了,學生們嚇壞了。我們從幼兒園開始就被訓練著雙手背后,認真聽講,長大后開始記筆記。誰記得全,背得好,考試就能拿高分。提問的通常是老師。他期待學生們還給他曾經授予學生的正確答案。是的,中國的學生在十幾年嚴格的教育中學會了如何對付老師的提問,可我們自己不習慣提問,更不被許可反問,那樣是有悖于師生之道的,所以,人們對美國教授的懸賞也會無動于衷。
不明白的,我問,以求明白;明白了,還明知故問,因為可以通過對方的準確復述,讓自己掌握得更加準確,并且實現超越和突破。學問學問,勤學好問,好問別人,更要問自己,老師和父母應當鼓勵孩子提出好問題,自己尋找答案。
這就涉及了問題意識,問題起著定向作用,是問題將孩子的好奇心牽引到求知欲望上來。什么是問題意識?它表現為孩子在學習認識活動中,經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感到疑惑的實際問題,并產生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tài)。而這種心理狀態(tài)又驅使孩子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yǎng)問題意識有利于發(fā)揮孩子的主體作用,有利于激發(fā)孩子學習的動機,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新能力。
提問是孩子在學習活動中的一種難能可貴的習慣。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蹦敲?,怎樣培養(yǎng)孩子的提問習慣呢?據相關專家探討,認為至少有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營造氛圍,讓孩子敢問。父母和孩子角色平等,要變學習輔導的單向為雙向互動;允許孩子“出錯”,父母對孩子的提問,哪怕是在你看來非常幼稚的問題,也都需要采用語言的激勵、手勢的肯定、眼神的默許等手段,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