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如果公司遭遇到財政問題,那么通常就會由公司的主要銀行來選派一個負責扭轉公司業(yè)務的管理人員去這些公司充當社長,但是豐田家族意識到這么做的話就可能會使得公司徹底放棄豐田訓誡,因此他們想盡一切辦法阻止一個來自于公司以外的金融機構的人充當社長。這就意味著豐田需要先銀行一步趕緊找到一個人來頂替喜一郎擔任社長。
在對外公布喜一郎辭職的消息之前,前任社長利三郎將喜一郎和英二還有主管岡本騰二郎以及石田退三召集到他的家中來討論喜一郎繼任人的問題。當時利三郎因病纏綿于床榻已有多時,一直在努力抗爭試圖恢復健康。英二當時只有37歲,要他去掌管整個豐田實在是太年輕了。
那么就剩下岡本和石田了。岡本是由于佐吉的請求,從利三郎的長兄兒玉一造那里挖來擔當豐田家族的總管的。在加入豐田之前,他曾經在三井的一個分公司東洋棉業(yè)(即后來的東棉公司,現在的豐田通商株式會社)工作。盡管在這之前,喜一郎曾經找到岡本希望他能夠擔任下一任的社長,但是岡本很快就拒絕了喜一郎的好意。作為商貿公司的雇員,岡本和利三郎一樣對國際業(yè)務非常熟悉,但是他有一個非常致命的缺點,就是他的個性極為溫和。岡本自己非常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所以也明白在這個戰(zhàn)后極為混亂的時刻,自己是不太適合擔任扭轉公司局面這一任務的。
這就只剩下了石田。但是對于石田來說,也有一點小小的問題,那就是他曾經和利三郎一起竭力反對喜一郎進入汽車產業(yè)的決定。石田始終不是喜一郎心目中的最佳人選,但是在這么一個緊要關頭,已經不允許后者再糾纏于發(fā)生在過去的一些不愉快了。
遵循豐田家族的意志,石田對豐田自動織機公司的管理保持著非常良好的記錄。在日本戰(zhàn)后的動蕩歲月里,織機公司被卷入了一場勞工糾紛,但是每一次危機,石田都能夠以極為從容的態(tài)度應對自如。與將軍總部(GHQ,美國在戰(zhàn)后駐扎在日本的守軍)商談重新恢復織布機出口的事宜也同樣歸功于石田在這之間的斡旋努力。他的管理哲學同樣非常穩(wěn)健,不會隨風搖擺。
在那時,自動化織布機業(yè)務在緊隨其后的"人為因素造成的經濟振興"時刻為公司帶來了不少收益,那時一架織布機一旦開始運轉就可以馬上獲得將近1萬日元的收入。但是織機公司同時還需要為豐田制造汽車零部件,而如果冷靜地想一想,一旦豐田垮臺,那么其產生的連鎖反應定然會影響到織機公司。在利三郎和喜一郎的再三懇請之下,石田勉強地接下了擔任豐田第三任社長的重責。
"請努力培訓那些年輕員工吧,"喜一郎懇求道,這也是他對石田的唯一的要求,"請確保給他們傳授一些管理的基本知識吧。"
"我不懂如何制造汽車,"石田自信地應允,"但是讓我來進行管理,你盡管可以放寬心。從英二開始,我會讓那些低級員工成長為優(yōu)秀的管理人才。"
對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因而導致公司在財政上面臨了巨大災難這一點,喜一郎并沒有文過飾非,而是坦誠地加以承認。同樣地,石田也深知他所直面的將是如何有效重組整個管理層的巨大挑戰(zhàn)。
喜一郎表達了自己希望能夠從社長位置上引退的愿望,石田非正式地接受了他被賦予的使命,在1950年6月5日繼任社長。石田同時仍將擔任豐田自動織機公司的社長。對于石田成為這家前途有望的公司的社長因而兼任兩個職務,那些金融機構倒并沒有給予太多的阻攔。它們所做的就是安插了日本皇家銀行(后來的三井,接著是櫻花,也就是現在的三井住友銀行)的中川不器男來對豐田進行有效的監(jiān)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