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發(fā)生于一九六六年九月二日到九月五日的倫敦大火是英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火災之一;包括圣保羅大教堂在內的許多建筑在大火中付之一炬。
②切·格瓦拉(Che Guevara,1928-1967),馬克思主義革命者和古巴游擊隊領導人,與菲德爾·卡斯特羅一起領導古巴人民推翻了親美的巴蒂斯塔政權。
也許馬克思當初根本沒有想到后人會咬文嚼字地解讀他的思想。畢竟馬克思寫作《共產黨宣言》是為了宣傳他的政治思想,而這類宣傳性的作品中往往會充滿夸張的修辭。即便如此,馬克思的理論涉及多少內容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一些馬克思主義者似乎將馬克思的思想視作無所不包的萬物理論,這樣顯然是不對的。即便馬克思主義不能告訴你怎樣釀造麥芽威士忌酒,怎么理解潛意識的本質,為什么玫瑰花的香味如此令人難忘,或者世界終究是“有”還是“無”,馬克思的理論仍然真實可信。馬克思主義本來就不是一種全面的哲學。它沒有提及美或者情色,也根本沒說為什么詩人葉芝③的作品能讓人感到如此強烈的共鳴。對于愛情、死亡和生命的意義,馬克思也閉口不談。當然,馬克思主義的敘事十分宏大,從文明的起始一直談到人類的現(xiàn)在和未來。但除了馬克思主義之外還存在許多宏大敘事,比如科學或者宗教或者性的歷史,這些都與階級斗爭的歷史緊密交織,卻不能以“階級斗爭”四個字就一言以蔽之(后現(xiàn)代主義者傾向于認為世上的問題如果不能概括為一個宏大敘事就得分為許許多多的微小敘事,這樣的看法是不正確的)。因此,無論馬克思的初衷如何,“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這句話并不是說世界上發(fā)生的每件事都是階級斗爭。這句話的真實含義是,階級斗爭是人類歷史最基本的東西。
①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英國浪漫主義詩人。
②謝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1939- ),愛爾蘭詩人,一九九五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③威廉·葉芝(William Yeats,1865-1939),愛爾蘭詩人,劇作家,神秘主義者。
那么,什么概念才是最重要的呢?比如,階級斗爭是不是比宗教、科學或者性別壓迫更重要呢?階級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為政治行動提供了最強烈的動機。比如民族身份對政治的影響往往大于階級,雖然馬克思主義者幾乎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安東尼·吉登斯①認為,國家之間的沖突與種族和性別不平等都“與階級剝削具有同等的重要性”②。但這種同等的重要性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呢?是在道德和政治上,還是在對社會主義的貢獻上?我們有時把某件事物稱為“重要”,是因為它是另外一件事物的必要基礎。不過,雖然宗教信仰、科學發(fā)現(xiàn)和對女性的壓迫都與階級斗爭密切相關,但還是很難看出階級斗爭是怎樣給這些問題奠定基礎的。即便我們把階級斗爭這個所謂的“基礎”一腳踢開,佛教、天體物理學和世界小姐選美比賽仍然一切如常。畢竟,它們有各自相對獨立的歷史軌跡。
①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 ),英國著名社會理論家和社會學家,歐洲當代思想界少有的大師級學者之一,劍橋大學教授。
②引自阿列克斯·卡利尼科斯(Alex Callinicos)編《馬克思主義理論》(牛津,1989年,第143頁)。
那么,階級斗爭的重要性究竟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呢?馬克思對這一問題的答案似乎可以分成兩個方面。一方面,階級斗爭塑造了許多事件、機構和思想形式,雖然這些事件、機構和思想乍一看都與階級斗爭沒有半點關系;另一方面,階級斗爭在風云跌宕的歷史變遷中發(fā)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在馬克思的眼中,“歷史”并非是“曾經發(fā)生過的事件”,而是指隱藏在這些事件背后的某種特殊的軌跡。他筆下的“歷史”是重大事件發(fā)展進程意義上的“歷史”,而不是從古至今整個人類生存經歷的重述。
那么階級斗爭的概念是不是馬克思主義區(qū)別于其他社會理論的最大特征呢?也不盡然。正如我們之前已經說過的,階級斗爭與生產方式一樣,都并非馬克思的原創(chuàng)。馬克思思想的獨特之處在于他將階級斗爭和生產方式這兩個概念結合在一起,從而創(chuàng)造了一種全新的歷史觀。關于階級斗爭與生產方式之間的具體關系,馬克思主義者之間還存在很多爭論,甚至馬克思自己對這一問題的論述也并非十分令人信服。但如果我們一定要找出馬克思主義的特點的話,我們不妨就此打住。從本質上說,馬克思主義是一種關于長期歷史變化的理論和實踐。但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的特色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最具爭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