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個“誠”字闖天下(2)

立業(yè)先立人,立人先立德 作者:楊佩昌


 

創(chuàng)造了“意飛遜”、“意丹奴”兩個服飾品牌的王偉星,是國內最早做服裝連鎖經營的人,在生意做得風風火火時,卻先后把兩個企業(yè)都賣掉了。在賣掉第二個企業(yè)之后,他踏入了教育界,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和美國威斯康星州大學合辦了一個博士班,學費是18萬元,據他講第一期學員中就有東北某油田的副總指揮、天津某港務的副局長、某城市的副市長,等等。

人們?yōu)楹卧旒伲俊皩W歷”在職場中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方舟子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唐駿事件并非個案,在10年的學術打假過程中,曝光的類似學術、學歷造假的事件超過千起,平均每年100例。院士以上學歷有問題的也很常見。主體不乏職場精英、商業(yè)政要、學術界領導。

智聯招聘職業(yè)顧問郝健指出,由于目前求職者數量龐大,大部分用人單位在對求職者篩選時都會比較粗略,可能就是看一個簡歷的大概,如畢業(yè)學校、專業(yè)、經歷等就做出一個判斷。在這種情況下,知名院校在簡歷中出現可能更具有優(yōu)勢。在這種“唯學歷是舉”的情形下,一些人就會鋌而走險,在做簡歷時不惜用學歷造假、經歷造假的方式來取得用人單位的青睞。

其實,學歷僅僅是一張白紙而已,它并不能代表個人的真實能力。像比爾·蓋茨這樣成功的人士連大學都沒有畢業(yè)。吳士宏最初只不過是一名普通的中專生,卻一樣在職場中“呼風喚雨”。如果只具備讀書考試的本領,遲早會遭職場淘汰的。

相比能力,職場中誠信才是最重要的,喪失誠信的社會是可怕的。中央黨校社會學教授吳忠民認為,唐駿作為職業(yè)經理人,其實是一個被委托人,誠信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如果股東或者公眾覺得他不誠信,那么這種委托與被委托關系就會變得不牢固。

當今社會人們對于誠信的看法各不相同,在《新京報》進行的專項調查中,有六成多的被調查者認為“必須誠信,誠信大于成功”,而有近四成的被調查者認為“要成功,學歷真假都無所謂”。很顯然,這個問題能清晰反映出大家對誠信問題的觀點。雖然過六成的支持率,但在衡量一個社會誠信度高低的時候,六成多的比例一點也不值得高興,因為還有近四成人認為“要成功,學歷真假都無所謂”。真假學歷不重要,那社會豈不是沒有道德標準了?

之所以出現唐駿這樣的“學歷造假門”事件,說明我國目前還沒有一個規(guī)范的體系去核查求職者提供的所有信息是否真實、可靠,這讓一些人鉆了空子,以致道德淪喪日益加重。而在國外,如美國,用人單位都會對潛在雇員進行背景調查,最基本的調查項目就是對應聘者聲稱的工作經歷和教育背景進行核實,美國也有不少專門提供員工背景調查的服務公司。員工一旦有造假經歷,會影響包括銀行信用、再就業(yè)等各方面的機會。

與之相比,中國的信用體系缺乏相關信用管理保障,信用制度、社會信用監(jiān)督機制有待完善。最近,這個事件出來后,監(jiān)督機制似乎有加強的趨勢。據《海峽導報》報道,唐駿“學歷造假門”已波及高管招聘,“背景調查”越來越受企業(yè)重視。

廈門某人力資源管理公司總經理孫某表示,現在企業(yè)在了解候選人背景這塊的要求的確提高了。背景調查是獵頭公司固有的一項常規(guī)業(yè)務,但在以前,很多背景調查都是由候選人提供證明人,再由獵頭公司進行電話或當面訪談。在學歷方面,更多的則是對證書的考核。而現在的背景調查都要由獵頭公司直接找與候選人相關的人員進行調查,查學歷時也要通過各種渠道證實,甚至有可能到學校檔案室去了解。

一個信息不透明、缺乏監(jiān)督體系的社會,自然免不了各種“假”的蔓延。不論“學歷門”事件的結果如何,我們必須探究社會陷入誠信危機的根源,這樣才能走出造假的怪圈。

每一次股市由牛市轉入熊市,似乎都有一些之前被牛市掩蓋的黑幕暴露在公眾面前。上次牛市結束后,中國的藍田股份、銀廣夏、東方電子等公司的黑幕,及美國的安然公司、世通公司的黑幕紛紛浮出水面。而本次熊市中,美國金融市場上的風云人物麥道夫一手操縱的低級騙局也浮出了水面。

據各媒體綜合報道,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前主席的麥道夫,謊稱每個月都能取得大約l%的穩(wěn)定投資回報,不斷吸引新的投資者,以后續(xù)投資者投入的資金付給前期投資者作為投資回報,目前所知的欺詐金額高達500億美元。中國的絕大多數企業(yè)和個人是幸運的,不僅未因此遭受損失,還能從這個反面教材中得到一些啟示。

大多數虧損都源自盲目與無知。毛澤東說:“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薄秾O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睅缀跛械耐顿Y大師都強調不熟不做的理念。著名基金經理彼得·林奇說過:“不進行研究的投資,就像打撲克從不看牌一樣,必然失??!”“我從來不在我不懂的事情上投入大量的金錢?!绷_杰斯也給出忠告:“除非你真的了解自己在干什么,否則什么也別做?!睂①Y金交給麥道夫管理的人,無論是一些缺乏投資能力的富人,還是匯豐銀行、法國巴黎銀行、日本野村證券等國際知名業(yè)內機構,都曾經犯過沒有充分了解就貿然投資的錯誤。

負責麥道夫十多億美元資金審計的只是一個不知名的會計師事務所,只有合伙人、秘書、會計師各一人。麥道夫基金的托管人是他控制的另一家公司。麥道夫管理的資金,近20年來每個月都能像時鐘一樣準時產生約1%的收益,這些都是違反投資常識的。根據麥道夫的投資報告,他進行的期權交易量超過了整個市場成交量。投資者甚至不能問麥道夫任何關于投資的問題。這些都足以使人懷疑麥道夫投資的真相。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