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個“誠”字闖天下(3)

立業(yè)先立人,立人先立德 作者:楊佩昌


 

2007年一項對投資者展開的大型調查發(fā)現(xiàn):1/4的投資者在不研究該基金財務狀況的情況下就簽支票投錢,將近1/3的人不總是對基金經(jīng)理的背景加以調查,6%的被調查者在把錢交出去之前甚至都不讀一讀基金的招股書。再聯(lián)想到2007年以來席卷全球的次貸危機,國際眾多金融機構深陷泥潭,但香港恒生銀行卻是個例外。

根據(jù)廣發(fā)基金副總經(jīng)理朱平撰文《2008年的股市生存法則》中所透露的信息,恒生銀行行長曾提到,當初投行來推銷次級債時,研究了三天沒弄懂次級債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其風險又在哪里。但這個行長怕自己年齡大了跟不上業(yè)務的發(fā)展,就詢問行里的業(yè)務部門下屬。答案也是沒完全搞懂,于是這個行長想,這事沒搞懂就先不做吧。恒生銀行因此躲過一劫。

香港投資者購買雷曼的所謂“迷你債券”的衍生品,中信泰富參與澳元衍生品交易虧損了100多億港元,國內不少人買進所謂將赴美國上市的公司的“原始股”和參與民間非法集資受騙,這些案例都是因為盲目和無知。

投資領域的真理很少。原因很簡單,人性固有的貪婪、恐懼等弱點阻礙了人們正常思考和決策。因此,即使是全世界的投資領域,權威也是屈指可數(shù)的,并且他們成功的原理其實并不高深。普通投資者不可幻想權威能創(chuàng)造投資奇跡。

著名的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由前美聯(lián)儲官員、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獲得者、電腦高手等明星加盟,似乎它理所應當獲得成功,但事實上它恰恰失敗了,而且敗得很慘。除了巴菲特、索羅斯等少數(shù)人,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富翁都是做實業(yè)、辦公司致富的。世界各國的金融高官、大學教授靠投資賺大錢的,寥寥無幾。

成功的投資大師都具有敬業(yè)、勤儉、誠實的美德。彼得·林奇退休后憑借他出色的業(yè)績和名望,完全可以成立一只封閉基金,每年坐享數(shù)百萬美元的管理費,但他認為不能盡責地去做而放棄。

巴菲特管理的基金讓成千上萬的人成為了千萬富翁、億萬富翁,可是他的管理費幾十年不增加,以最低成本運作基金。巴菲特只有一套房產(chǎn),幾十年不變,并且沒有任何游艇、私人飛機和名車,他將約300多億美元的大部分財產(chǎn)捐給了慈善基金。有一次,巴菲特在買進一家公司的股票后,聽說該公司高管批評了以公費購買辦公室圣誕樹的安排,并自費購買后,增持了這家公司的股票。

李嘉誠成為很多公司的主席后,收到這些公司不菲的薪金,但他長期只要5000港元一年,其余全部打入長江實業(yè)賬戶,歸全體股東共有。而麥道夫在解釋為何在市況不好時,大多數(shù)人不能賺錢而他能賺錢時,號稱是內部消息,居然把不誠實和不公平競爭當成自己的優(yōu)勢。投資者應將注意力集中在資金管理者的品行、投資能力上,并盡量忽視資金管理人的社會地位、推介會的豪華程度等因素,而這正是麥道夫用來吸引投資者的東西。當然,麥道夫也經(jīng)常參加慈善晚會,這同樣與投資業(yè)績無關。

2005年9月,中國科學院發(fā)表《關于公布2005年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的公告》后,方舟子指責院士候選人肖傳國存在“腳踏兩只船”、“用會議摘要冒充論文”、“履歷造假”等學術不端行為。該文被《北京科技報》刊發(fā)后,搜狐網(wǎng)站予以轉載。肖傳國就此提起訴訟,將方舟子,以及牽扯其中的北京科技報、北京青年報、搜狐網(wǎng)、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等訴至法院。

方舟子早已是職業(yè)“學術憲兵”,他將學術打假視作自己的事業(yè)。能有方舟子這股熱情,對缺乏監(jiān)督的中國學術當然有其益處。但是,在長期的打假、無休止的糾紛中,方舟子的人格是不是也會發(fā)生變化?他的這種變化又是否會朝向一種健康的方向發(fā)展?

提出這個問題并非攻擊方舟子,而是覺得以他個人的力量,承擔起理應由政府肩負的壓力,長期如此,不能不使人擔心他的身心健康。以肖傳國事件為例,方舟子采取的就是不依不饒,痛打落水狗的策略。法理上看,方舟子這樣做當然沒有什么不妥。但從肖、方二人的恩怨糾葛看,正是方舟子這種帶有偏激,眼里揉不進沙子的性格成為事件激化的催化劑之一。

肖氏反射弧理論是否有療效,在國際醫(yī)學界又有如何的聲譽,這兩個問題憑借查找文獻就可得到證實嗎?嚴謹說來,僅憑借查找文獻是做不到的,必須要有長時間的調查、采訪才可得出合理的結論。

方舟子畢竟精力有限,他不可能對所有涉嫌弄虛作假者進行廣泛、深入的調查。他和肖傳國二人在武漢、北京各打了一場官司,一勝一負,這多少說明方舟子的論點在法理上有其可疑的地方。而肖傳國敢于和方舟子兩度對簿公堂,多少說明他沒有“做賊心虛”。肖傳國、方舟子兩人骨子里就是“臭味相投”。兩人狹路相逢,不決出勝負,誰也不會甘休。

從另一個角度看,肖傳國、方舟子都是政府公信力“在合適的地方不合理地缺失”的犧牲品。如果政府有處理學術不當?shù)臋嗤C構,肖傳國就用不著擔憂名譽受損,鋌而走險;如果政府有處理學術不當?shù)臋嗤C構,方舟子也就不會選擇現(xiàn)在這樣的生活。比如在汪暉涉嫌抄襲的事件上,政府再次“無為”,作壁上觀。這非??尚?。以德治國叫得震天響,對事關道德、人品的著名學者涉嫌抄襲事件卻不聞不問。

正是由于政府這種“無為而治”的策略,使“竊國者”膽大妄為。懷揣正義感的方舟子看不慣這樣的狀況,于是想以一己之力著手改善。在這種情形下,方舟子與他的“敵人”完全是在一場沒有裁判的擂臺上搏斗。沒有裁判,雙方的行為難保都能受理智的控制,有時意氣用事在所難免。這次是肖傳國的意氣用事使自己受牢獄之災,下次也許是方舟子意氣用事……整個過程中,政府就像“多行不義必自斃”故事中的鄭莊公:靜觀事態(tài)發(fā)展,等待時機解決該解決的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