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侃侃而談,這一點透著他特有的聰慧,思想也快,顯然,這番交談讓人感到王朔確實像個真正的父親,這個意思就是說,人們過去總是以一種街頭文痞的聯(lián)想看王朔,當和王朔面對面談事時,他的思想,已經(jīng)超越了他作品想要表達的成熟魅力,他是一個懂得推己及人的現(xiàn)代父親,書里有一句話非常感人:“用我的一生為你的人生打前站……”
王朔倒沒有為自己感動,極為率真,他說那都是很感性的話。前一代人和后一代人就是那么一種前赴后繼的關(guān)系。王朔說:“我有了女兒后首先痛感儒家倫理有悖生活切實感受,孩子給你帶來多大的快樂!早就抵消和超過了你喂她養(yǎng)她付出的那點奶粉錢,這快樂不是你能拿錢買的,沒聽說過獲得快樂還讓快樂源泉養(yǎng)老的,這不是訛人么?她大可不必養(yǎng)我,我不好意思。儒家倫常是保護老人的,是保護落后的,是反自然法則的。你看野生動物有養(yǎng)老的么?老動物們都自覺著呢。實際上養(yǎng)老是個國家福利問題,不是個人的生物義務(wù),生物義務(wù)是養(yǎng)孩子,把DNA往下復(fù)制,你讓他倒行逆施,不是人人都有這個反自然行為能力的,現(xiàn)在社會仍然在或明或暗地給孩子們施加壓力,?;丶铱纯囱?,多陪陪老人呀,解決這個問題不能建立在一個錯誤的認識上:你不這么做就是犯罪。那我覺得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做父母的都是成年人了,至少從我們這一代開始,父母應(yīng)該懂事、自尊,應(yīng)該知道人的生老病死是人必須經(jīng)歷的,我作為成年人得自己去扛這個事,國家當然應(yīng)該統(tǒng)籌一下,在我能掙錢的時候就把后事安排好,這實際上是一個社會保障問題,反過來要求孩子,不太好。我覺得中國人的家庭關(guān)系不太正常,孩子承擔這么多的義務(wù),父母拼命要求孩子,說什么贏在起跑線上,我特別討厭這種說法,把孩子訓(xùn)練成一個賺錢機器,這就叫成功?表面是為孩子好,其實是想自己將來有個靠山,無情剝奪了孩子童年的快樂。這不是愛孩子,所以就會出現(xiàn)那樣奇怪的邏輯:我為你好,我可以打你,我愛你,我打你。你不肯學習,意味著你將來不打算為我的衰老負責任。其實家長應(yīng)該無條件付出,不要回報?!?/p>
王朔的話語透著王朔的風格,讓人捧腹,他說這本書,總是要給女兒看的,但不會很特意,讓女兒自己想要看才有意思。王朔說這本書女兒沒有看過。他也有些無奈。這本書只寫了計劃的前兩章,沒有完成。因為這里頭其實涉及點隱私,也就是說書里的這些人都還在,再往下寫,他覺得涉及的人再多的話,就有點擔心。作為父親,王朔盡量以他真實的一面出現(xiàn),但生活中,尤其是涉及女兒時,他也有顧慮,“我認為我女兒不會說什么,她表達不滿最重的口頭語就是:太過分了。但涉及的成年人未必會如孩子般諒解我,年齡越大的人面子越薄,你沒發(fā)現(xiàn)么?自我往上年代的人,都特小心眼兒。其實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沖突是最激烈的,因為大家之間沒有什么顧忌。中國人把它視為家丑,我認為根本不是什么丑,這證明中國人是有情感的,在家庭里頭才能顯示情感。當然大家可能認為,情感就是互相容忍,但我認為那不是情感,是客氣,真正的情感只有在沖突中才表現(xiàn)出來。當然我自己也不是天天有勇氣,所以我不再往下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