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的前夕,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之間,正在進行著一場前所未有的秘密聯系。1937年6月26日,周恩來就紅軍指揮問題致電蔣介石,陳述中共的立場,顯示了中共方面的誠意。
面臨日軍步步緊逼的威脅,曾經兵戎相見的國共兩兄弟,準備再度聯手,罷兵休戰(zhàn),一致對外。畢竟,國共之爭只是兄弟之爭,而中日之爭,卻是兩國交戰(zhàn)。
就在蔣介石對剛到陜北、立足未穩(wěn)的中央紅軍大動干戈之時,卻在另一條戰(zhàn)線和中共進行著一場秘密的接觸。1935年,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以中共中央的名義,發(fā)表了“八一宣言”,向國民黨發(fā)出了一致對外的訊息。蔣介石并非酒囊飯袋之輩,很快捕捉到了這條重要訊息。蔣介石意識到,在國內反日情緒高漲的形勢下,對此不能無動于衷。
令人驚異的是,國共之間的這次秘密接觸,竟然不是在國內,而是在萬里之外的“紅都”莫斯科。
1935年12月上旬,中國政府駐蘇武官鄧文儀回國述職,受到蔣介石的召見。蔣介石單刀直入地表明了自己的態(tài)度:“你馬上返回莫斯科,去見王明。問問政治解決他們的可能性?!编囄膬x在南京過了元旦,匆匆趕回莫斯科。
1936年1月的一個晴朗的黃昏,鄧文儀嘗試著給共產國際執(zhí)委會秘書處寫了一封信,請他們代轉中國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王明,轉達國民黨方面希望與中國共產黨秘密會談的意向。但王明弄不清鄧文儀的來意,未有回音。
急不可待的鄧文儀,把求助的目光對準了一位特殊人物。他就是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駐莫斯科代表胡秋原,希望能轉達與王明接洽的信息。就是這位胡秋原,在50年后毅然從臺北來到北京訪問,震驚了世界。
胡秋原很快把訊息傳達過來。中共代表團收到信息后,專門召開會議研究對策。雖然大家對國民黨方面的真實意圖無法判明,但最后決定先派潘漢年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外交人民委員會副委員的名義出面與鄧文儀見面,以摸清對方虛實。
1936年1月13日,潘漢年在胡秋原的寓所會見了鄧文儀。由此,一波三折的第二次國共談判序幕,徐徐拉開。
蔣介石執(zhí)意要和共產黨聯系上,當然不會僅僅依靠一個鄧文儀。在鄧文儀回國前,蔣介石已讓陳立夫設法去找共產黨了。過了1936年元旦,蔣介石見到宋慶齡,適度地表示了政治解決國共關系的意向,并感嘆說客的缺乏。宋慶齡向這位年長的妹夫投去疑惑的一瞥后,答應在這個問題上可以幫蔣的忙。
至此,蔣介石開通了三條渠道,向共產黨拋去了政治解決兩黨沖突的繡球。蔣介石政治解決的底牌:共產黨必須承認蔣介石及南京政府的權威。
宋慶齡見過蔣介石后,立即著手與共產黨的聯系工作。她的努力較之蔣介石本人要實際得多,周密得多,細致得多。1月下旬,宋慶齡委托董健吾帶一大包以她的名義慰問紅軍的云南白藥及她自己電臺呼號密碼,化名周繼吾,以財政部調查員的身份趕至西安,準備入陜北蘇區(qū)。
1935年12月底,CC系首領陳立夫也奉命尋找共產黨。中統(tǒng)消息靈通,沒幾天已通過諶小岑與中共北方局取得了聯系。1936年元旦前,中共北方局決定派周小舟和呂振羽前往南京,秘密接觸國民黨,探詢對方的真正意圖。
1936年元月,周小舟、呂振羽和諶小岑進行了多次接觸。諶小岑根據陳立夫和曾養(yǎng)甫的意圖擬定了一個意見書,要求共產黨放棄階級斗爭和暴力革命。承認蔣介石和南京政府的權威,幫助統(tǒng)一中國,以便合作抗日。周小舟的對案則特別要求國民黨首先做到以下四點:第一,立即發(fā)動抗日戰(zhàn)爭;第二,開放民主自由;第三,釋放政治犯;第四,恢復民眾組織與活動,保護民眾愛國運動。這樣的條件之下,談判自然不會有任何進展。
但諶小岑對于周小舟的權威性表示懷疑,因為曾養(yǎng)甫見周小舟年紀太輕,懷疑中共沒有誠意。是的,周小舟當時只能算作一個小人物,雖然幾個月后他當了毛澤東的秘書,也不能和蔣介石的親信曾養(yǎng)甫等人平起平坐。曾養(yǎng)甫他們想直接接觸共產黨主事的人,于是委托一位神秘人物張子華入陜。
董健吾和張子華商量后,前去找西北“剿總”代總司令張學良求助。張學良電詢南京方面,證實了董張二人所負使命之后,立即派專機將董張兩位特使送抵延安。2月27日晚,兩人抵達當時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窯堡。
他們都來晚了,當時在瓦窯堡留守的中共領袖級人物只剩下博古一人,毛澤東、張聞天、彭德懷等實力人物此時正在山西石樓前線指揮紅軍東征。此刻,毛澤東的代表詩作《沁園春·雪》已在東征途中寫就。他們出的價錢也太低了,只是來了解共產黨“輸誠”的條件。剛剛在詞中把歷史上有作為的幾個皇帝評說個遍,得出“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結論的毛澤東,像是一個“輸誠”的人物嗎?
顯然,蔣介石等國民黨當局人物對于共產黨潛在的能量估計不足,所以在秘密會談中始終以一種高高在上的態(tài)度來對付中共,導致談判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直到1936年底,一件意外的事情,讓蔣介石不得不認真對待中共。
蔣介石在陜西驪山被張學良捉住以后,為了保全性命,不得不答應停止內戰(zhàn),一致對外。12月23日到24日,南京代表宋子文、宋美齡,西安代表張學良、楊虎城、周恩來等人,就周恩來提出的中共和紅軍的六項主張進行談判,最終達成協議。蔣介石口頭答應,但不簽字,以領袖“人格”做保證,“西安事變”和平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