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職業(yè)經理人才紛紛地進入企業(yè)。以上所述,基本算是中國民營企業(yè)典型的發(fā)展路徑。這種發(fā)展路徑使民營企業(yè)的老板們形成了極具中國特色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價值取向與判斷取舍標準。而中國的職業(yè)經理人,他們的理論系統、分析工具以及思考方式則均來自于西方發(fā)達國家,而不是來自中國本土。中國的職業(yè)經理人是由兩類知識分子構成的:從國外留學回來的“海龜”派和在中國完成系列高等教育(大學、研究生、博士生)的“土鱉”派。
不管是“海龜”還是“土鱉”,基本都是在高等院校內完成學業(yè),然后茫然地走向社會,進入各種不同的企業(yè)——大型跨國公司、本土第一方陣民企、合資企業(yè)、大型國有企業(yè)、分不清是國有還是民營的企業(yè)等。追根溯源,這些職業(yè)經理人分析、判斷、解決問題的理論武器主要來自于學校,當然西方也是如此。
在西方,大學是沒有圍墻的,整個高等教育體系是完全開放的。90%以上的教授不是國家干部,端的也不是鐵飯碗,聘你就做教授,不聘你就立即走人。為了保持校園的創(chuàng)新活力,幾乎所有的名校都規(guī)定不準畢業(yè)生留校(以免近親繁殖),不準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與年輕教師合寫文章或著作(以免產生學匪、學霸及學閥)。
在這種機制下,教營銷學的教授,一定是這方面真正的專家——理論知識系統,實操經驗豐富,翻看任何一本有影響的營銷著作,你會發(fā)現作者既是教授,又是公司高級職員(或者當過)。號稱在浴池中打個噴嚏全球股市都會感冒的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克林頓政府的財政部長魯賓、薩默斯從政前都是公司的老板。因此,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工商管理碩士(俗稱MBA)之所以產生于美國,就毫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