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毛澤東“征友”的記述,其他人的說法也不盡一致。
羅章龍在《椿圜載記》一書中寫道:1915年5月中旬某日,我赴司馬里第一中學(xué)訪友,于該校會客室門外墻端偶見署名“二十八畫生征友啟事”一則,啟事是用八裁湘紙油印的,古典文體,書法挺秀。我佇立瀏覽,見啟事引句為《詩經(jīng)》語:“愿嚶鳴以求友,敢步將伯之呼?!眱?nèi)容為求志同道合的朋友,其文情真摯、辭復(fù)典麗可誦,看后頗為感動。返校后,我立作一書應(yīng)之,署名縱宇一郎。逾三日而復(fù)書至,略云:接大示,空古足音,跫然色喜,愿趨前晤教云云。旋雙方定于次星期日至定王臺湖南省立圖書館見面……同學(xué)陳君圣皋同往。
《毛澤東研究事典》第4頁說:1915年9月,他以“二十八畫生”的名義,發(fā)出《征友啟事》。
張聿溫著《中國革命家逸事》第3-4頁說:1915年秋天,長沙各重要學(xué)校都收到一份“征友啟事”。啟事是用蠟版油印的,約二三百字內(nèi)容,主要是結(jié)交對救國工作感興趣的青年,特別提出要能耐艱苦,有決心,直到能為國犧牲。最后,引用了《詩經(jīng)》上“嚶其鳴矣,求其友聲”這兩句,落款是“二十八畫生,“通訊處是‘第一師范附屬學(xué)校陳章甫(即陳昌,當(dāng)時任附小教員)轉(zhuǎn)交’”。信封上批著:“請張貼在大家看得見的地方。”
唐純良著《李立三傳》中寫道:“1917年羅敖階(羅章龍)第一個響應(yīng)‘二十八畫生’的征友啟事,和毛澤東交了朋友,為了更多地交些朋友,毛澤東就請羅敖階把李立三介紹給他。李立三接受了羅敖階的建議,同意和毛澤東談一談。于是約定,在一個星期天的上午,李立三去定王臺省立圖書館會見毛澤東。毛澤東拿一張報紙坐在長凳上看,李立三湊上去,自我介紹說:我就是李隆郅,毛澤東站起來握手表示歡迎……李立三聽完毛澤東的講話,無話可說,就走開了。”
而李立三多次談到是1916年中秋節(jié)。其理由是:1915年,他剛到長沙上學(xué),那時,他還不知道毛澤東這個人,因此,不可能是1915年。事情發(fā)生在他在長郡中學(xué)念書那一段,而1917年他已轉(zhuǎn)到廣益中學(xué)去了。所以,也不應(yīng)該是19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