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事就會生非
企業(yè)在擴大規(guī)模后,往往會效率降低,人浮于事的現(xiàn)象隨之出現(xiàn)。這是管理水平跟不上企業(yè)發(fā)展所致。
規(guī)模擴大,就需要更多的人。但人多并不一定好干事,人員的增長和效率的增長往往并不成正比。
這就像三個和尚的故事。一個和尚為什么有水吃呢?因為他所承擔的是全職全責,做得好,是該他做的,他也享有全部的好處;做得不好,所有的后果也要他自己承擔。只有一個和尚,就沒有推諉的余地,他只能盡全力去做。一件事情由一個人全職全責去做,執(zhí)行力是最強的。
一個人能做的事情,絕不要第二個人插手。公司的規(guī)模并不體現(xiàn)在人員數(shù)量上,讓每個人的工作量都達到飽和,讓每個人都為自己的工作負責,減少人浮于事,不僅節(jié)省人力成本,更重要的是,能讓公司處于一種緊張興奮的狀態(tài)之中。
事實證明,閑散不僅不會使人輕松,反而更累,主要是心累。一個企業(yè)如果很多人開始閑著了,那就等于開始慢性“自殺”。
人都是靠希望活著,而希望總是由許多具體的事情積累而成,只要有目標,在努力,每天在不停地干,人就會感到充實,生活中許多困難也就可以忍受。閑著的危險性還不在于它暫時不能創(chuàng)造價值,而是會使人斗志渙散,甚至對企業(yè)的前途產生懷疑、對工作失去興趣,進而閑得無聊,將能量轉移到爭權奪利、惹是生非上,這時的管理就將面臨更多的麻煩。
所以老板的第一要務,就是保證每個人有事可做,決策層的最大任務就是設計好項目,盡快實施,讓上上下下都盡快地動起來。
其實,有人閑著,就是企業(yè)陷入危機的標志。作為員工就該警惕了,下一步必然就是裁員。
裁員,是企業(yè)自救的開始,把有限的工作投入到有限的工作人員中,既是提高效率,節(jié)約成本的必然選擇,也是消除閑毒,鼓舞士氣的必要措施。
如果裁員有難度,那就培訓,把多余的時間用于學習,一方面可以提高素質,一方面可以將剩余的時間填滿,這對個人和企業(yè)都有好處。不過,如果經(jīng)營狀況沒有根本好轉,這恐怕也只是個權宜之計。
不要被漂亮言辭迷惑
企業(yè)主管說:“做主管真不容易!整天忙得團團轉,而且還得嚴防下屬的舞弊行為?!?/p>
實際上,做主管是一樁最容易的事情,你只要學到一兩個能使部下努力的方法,就可以舒舒服服地帶隊伍了,而且還能有效地防止下屬的欺騙。那么,這個秘訣是什么呢?
說起來很簡單,就是要下屬拿出“原始憑證”。例如,當下屬呈報書面請示時,其中談到許多問題,你若是逐字逐句地看,必定會被搞得糊里糊涂、精疲力竭。告訴你,不要被那些美麗的詞句所迷惑,所謂的書面請示,不過是下屬羅列的各項解釋的報告文書,這些東西很難使你真正了解到什么。如果你真想對事情有所了解,就必須要求下屬附上“原始憑證”。
你可以問他:“有什么憑證?有什么具體數(shù)據(jù)嗎?有沒有記錄表?有多少預算?”或者你可以說:“先給我看看實物。”
假使他能拿出原始資料或實物,那就再好不過了,但也不能就此滿足,你還須進一步追問下去,一探究竟。
“這個數(shù)字是怎么算出來的?”
“為什么?”
“你這樣說有什么根據(jù)?”
“這樣做會產生什么結果?”
對這些問題,假使下屬能說得有條有理,那他一定是相當優(yōu)秀的,這時,你不妨夸獎他幾句,使他對自己的工作更有信心和熱情。但大多數(shù)下屬準備得不會特別充分,對這些質問,自然也無法給予圓滿的答復,他們會以“等我調查后,再來報告”、“我不知道這是怎么一回事”或“這事還得問老王,他可能清楚”,等等話語來作為搪塞之辭。
作為領導,這時千萬不可放松,而要進一步命令他限期作出匯報,并趁機教導他作這項調查的要訣,如何搜集及分析參考資料等。待期限一到,就要詳細聽取下屬的說明,有不清楚的地方,再詳加責問,而后將其答復和以前的談話內容相互比較一番。你可以問他:“上一次你是這么說的,這次怎么又不一樣了?”
上級領導如果嚴肅認真,具有追根究底的精神,那么下屬工作懈怠、欺瞞上級的現(xiàn)象就可大大減少了。
要看清楚再蓋章
一個公司一旦注冊以后,就有無法杜絕的公文往來。既然是公文,就少不了要公司主管批示,這樣,簽名蓋章也就成了公文往來中的必要程序。
凡屬此類需要批閱的公文,在蓋印時應特別小心謹慎。因為就是這類細節(jié),可能正好是你與上司直接接觸的機會,他可能僅僅通過你的這類行為來觀察了解你,并對你作出相應的評價,因此,你必須備加謹慎。諸如上下倒錯、超出欄位、印跡模糊等情形,最好少出現(xiàn)甚至杜絕,因為這些行為很難讓別人相信你是一個細心的、對公司負責的人。
因此,通過一個人的蓋章方式,也可以察覺出他的工作態(tài)度。一個草率行事的人,將會給人留下一種行跡不良的印象,這勢必會影響公司對你的考核評定結果。
在處理這類事情時,切不可帶著過強的個人好惡感去行事。比如,有的人因為對手上的公文行文不滿,有的人是因為與公司的某位領導有矛盾,等等。這樣,他們在行事時,就將這種過強的好惡感也帶了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