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節(jié):亞洲的宗教及相關文化(1)

亞洲史 作者:(美)羅茲·墨菲


第2章

亞洲的宗教及相關文化

交叉文化短評

047

2.1古代的和舊石器時代的文化

人類的直系祖先看來顯然是大約300萬年前在東非首先進化而成的,又經過大約100萬年或更長時間后,這些比現代人稍矮、直立行走、會用火隔絕的地域差異。與人

①印度最盛大的河邊法會,每三年在四個地方輪流舉行,故同一地方每12年舉行一次。據說在大會期間,人們沐浴于河中,可以凈身、滌心、潔口?!g者

本章介紹印度教(印度獨有的宗教)、耆那教、佛教及其支派、儒教①、道教、亞洲的猶太教、亞洲的伊斯蘭教和神道教(日本獨有),最后討論了亞洲宗教整體狀況,并對亞洲宗教和西方猶太—基督教傳統做了一些對比。

世界所有主要宗教都起源于亞洲,其中包括已傳至歐洲和新世界的基督教和猶太教。這兩種宗教以及印度教、佛教、儒教、道教和伊斯蘭教,都已經存在了數百年或數千年之久,至今它們仍然共同影響著全球大部分人的生活。大多數共產主義國家曾經想用另一套信仰體系代替它們,然而在其中最大的中國,儒教和民間宗教的很多要素依然保留下來了。

2.1印度教

印度教大概是全世界所有主要宗教中最古老的,今天仍充滿活力,有超過8億的信徒。世界所有主要文明中,印度的宗教色彩最為濃重。印度教很難定義,何況宗教成分又很難與更一般的文化習慣區(qū)分開來。種姓制度就是最好的說明,這是印度教實施的一種制度,但又為南亞的穆斯林、基督教徒和(斯里蘭卡②的)佛教徒遵守,因此可以將它作為一種非宗教制度從印度教分離出來,并把它看成對常常處于分裂狀態(tài)的社會強加某種秩序的手段。(作為一種社會組織制度的種姓將在第3章論述。)

種姓的職能單位過去是、現在仍然是“亞種姓”,或阇提(Jati),其結合紐帶通常是職業(yè)、只能與本阇提成員通婚的內婚制,以及禁止與其他阇提成員分享飲食或水。宗教信仰優(yōu)先于種姓,這又一次強調了種姓的非宗教本質。薩圖,即印度教圣人(Sadhu)永遠超越于種姓之上。同其他任何重要文明相比,印度教的圣人和其他神秘主義者長時間居于重要得多的地位。種姓曾經是維持族群一致性和力量之源,但隨著印度日益工業(yè)化、城市化和世俗化而迅速衰落,盡管在占人口多數的鄉(xiāng)下人生活中仍然起著重要作用。

印度教的教義和經籍

印度教常被說成是一種生活方式,此話不假,但無助于我們了解它。印度教沒有創(chuàng)立者,也無類似《古蘭經》、《新約》或佛學經籍那樣單一的教義經書。印度教部分地由印度河流域文明諸宗教演變而來,其中包括了對現在仍為印度教主神的濕婆的崇拜。雅利安人帶來了他們自己的部落之神,其中有戰(zhàn)神因陀羅和火神阿耆尼。幾個世紀后,到撰寫出最早經籍《吠陀經》之前,吠陀教已經是哈拉帕、雅利安和達羅毗荼(印度南部)等多種成分的混合。達羅毗荼成分可能包含了主神毗濕奴的主要人形化身之一黑天神;黑天代表溫順和同情,他出現時總是身涂藍色甚至黑色,被人稱為“那個黑人”——因而猜想他出身于達羅毗荼①。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