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溝通要掌握技巧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感受:孩子越大越難與他們溝通。其實,家長如能不以強者的權(quán)威壓制孩子,往往會得到孩子相對的友善。同時,“沉默”也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可以避免沖突時的言語傷害,使你冷靜下來,重新去思考。這對維持親子間的良好關系有一定的幫助。此外,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應掌握以下技巧:
1.多用贊美之詞和身體語言。
必須讓孩子知道,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你都是愛他、支持他的。不管他說了什么或做了什么,或許你并不接納他的行為,但依然關愛他。有時只要簡單的一句“很好”、“真是我的好孩子”、“我也這樣想”等,就能讓孩子覺得得到了你的認同。有時不說話,而利用身體語言,如微笑、擁抱和點頭等,就可以讓孩子知道你是多么疼他。
2.身體接觸表達親昵感情。
有些家長只是在孩子小時候才表達親昵的感情,孩子稍大一點便改以冷淡的態(tài)度,拒絕孩子的“糾纏”。其實不管什么時候,身體接觸都可以令孩子切身體會到你的關懷。
3.語氣溫和,態(tài)度友善。
家長應盡可能用歡快、平和的語氣,避免用高亢、尖銳并帶有威嚇的聲音對孩子說話,要顯示出友善和冷靜的態(tài)度。
4.多說“我”,少說“你”。
家長應盡可能不用命令的口氣與孩子說話,不要總說“你應該……”,而應常說“我會很擔心的,如果你……”。這樣,孩子就會從保護自己不被指責的狀態(tài),轉(zhuǎn)而考慮大人的感受,這個時候溝通才能更有效。
培養(yǎng)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溝通是雙向的,家長和孩子雙方表達能力都很強的情況下,溝通才能更加順暢。如果孩子不會表達,即使給他發(fā)言的機會,家長在傾聽時也會有很多障礙。
另外,語言表達能力也是現(xiàn)代人必備的素質(zhì),是時代的要求。電話、手機、網(wǎng)絡這些現(xiàn)代化的通信工具普及后,人們逐漸擺脫了紙筆的束縛,而語言這門藝術越來越受到重視。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對他以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一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培養(yǎng)的。家長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啟發(fā)孩子,讓孩子敢說、想說、樂意說。
孩子天生性情各異,有的能說會道,有的沉默寡言。對于不愛說話的孩子首先應找出原因,然后再加以引導。一般來說,這類孩子有的是膽小,在生人面前說話容易緊張,在人多的地方講話臉紅心跳。對這樣的孩子,家長應鼓勵他多說、敢說,并要態(tài)度大方、口齒清楚、聲音響亮。有的孩子因患有多動癥,存在思維障礙,學習困難,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差,嚴重影響了語言表達能力。對這樣的孩子,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反復訓導,并盡量多給孩子創(chuàng)造條件,使他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思想。這就要父母充分發(fā)揮親情的優(yōu)勢,多與孩子談心、交流。同時,要豐富孩子的生活,使孩子有說話的材料和興趣,如春天、秋天帶孩子郊游,觀賞春華秋實的景色,冬天帶孩子觀雪景、打雪仗、堆雪人,夏天帶孩子去游泳,等等。在活動中豐富知識,開闊視野,就可使孩子想說、愛說,尤其是有話可說。
2.讓孩子多讀、多看、多背,促進語言發(fā)展。
孩子的課本中有大量語言優(yōu)美、邏輯性強、句子精練的好文章,其中詩詞更是語言的最精華部分。因此,朗讀課文、詩歌,并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使一些名言警句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腦海中,就可為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打下基礎。
3.要為孩子創(chuàng)設語言發(fā)展的良好環(huán)境。
家庭的熏陶對孩子的一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家庭生活中家長要盡量做到言談不俗,用詞恰當,多使用成語,誘導孩子與家長多交談。盡管大人說話的用詞孩子當時不一定全懂,但時間一長,孩子會慢慢悟出其中含義,經(jīng)過模仿、運用,就能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4.正確、合理地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
孩子好奇心強,常常會提出各種問題。家長對孩子提出的問題要熱情、認真、恰如其分地回答,既可以使孩子探索真理的愿望得到滿足,又能幫他克服語言上的障礙,使他的口頭表達能力得以提高。
5.用多種方式鍛煉孩子的說話能力。
兒童時期,是求知欲最強、語言發(fā)展最快的時期。家長要根據(jù)孩子的這一特點,采取多種方式鍛煉他的說話能力,如給孩子講故事、童話、寓言,或讓孩子自己先閱讀這類書刊,然后再講述出來。這樣,既可培養(yǎng)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又可加強他的記憶力和思維能力。還可讓孩子看圖說話,或帶孩子到戶外去觀察事物,并把觀察到的事物表述出來,也可給孩子提出一些問題讓他解答。如能長期堅持下去,不僅能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提高他的邏輯思維能力。
6.鼓勵孩子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
集體活動是鍛煉孩子膽量和能力的最佳時機。課堂發(fā)言、演講活動、詩歌朗誦會等活動對孩子的能力,尤其是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起著積極的作用,因此,家長要支持和鼓勵孩子積極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