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6年,拿破侖被任命為意大利方面軍總司令。這支部隊從裝備到紀律都一塌糊涂。有一次,在整頓部隊時,身材矮小的拿破侖仰頭看著高大威猛的將領(lǐng)奧熱羅說:“將軍,你的個子高出我一頭,但如果你不聽我指揮,我就會馬上消除這個差別?!蹦闷苼龅倪@句話使得鬧哄哄的部隊頓時安靜了下來。同樣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語言表達,這就是邏輯上的一義多辭。而在傳播學和語用學的意義上,所謂用不同語詞所表達的同一種意義,其實也會因不同的加工又各有不同的風味。語言表達的多種可能選擇的存在,使得論辯者可以得心應手地將自己的意思以最為妥帖的方式傳遞出來。它既滿足了不同社會交往的需要,也絕妙地發(fā)揮了語言的作用。
古希臘的蘇格拉底能言善辯。有一次,一個年輕人向蘇格拉底請教演講術(shù),他為了表示自己有個好口才,滔滔不絕地講了許多話。
蘇格拉底卻要求他繳納雙倍的學費。那年輕人驚詫地問道:“為什么要我加倍呢?”
蘇格拉底說:“因為我得教你兩樣功課,一是怎樣閉嘴,另外才是怎樣演講?!蹦贻p人終于明白,他要交的另一份學費該派什么用場。蘇格拉底的批評可謂含蓄而又深刻。
美國第一任總統(tǒng)華盛頓一生中都很守時,他也不喜歡別人遲到。無論是舉行宴會還是會議,他都希望被邀者能準時出席。一次,一位議員遲到了,這時,大家都已經(jīng)坐在餐桌旁準備就餐了。華盛頓微笑著對他說:“我們必須準時出席,因為我的廚師從來不問客人到齊了沒有,只問時間到了沒有?!?/p>
華盛頓以這種委婉的方式,既批評了議員的不守時,又保住了議員的面子。
確實,華盛頓的批評是委婉的。然而,門捷列夫的批評就不那么客氣了。
據(jù)《門捷列夫傳》記載,有一天,一個熟人到門捷列夫家串門,他喋喋不休地講個不停。最后,這個客人問道:“我使你感到厭煩了嗎?”“不,沒有……你說到哪去了,”門捷列夫回答說,“請講吧,繼續(xù)講吧,你并不妨礙我,我在想自己的事……”
這是真正的科學家的語言,很客氣,又毫不客氣。
在我們的日常辯論中,有時也會出現(xiàn)這種使論辯者和聽眾都感到尷尬的情景。然而,如何處理這一情景,產(chǎn)生的效果卻截然不同。
有一次,鋼琴家波奇在美國密歇根州福林特城演奏,當他來到臺上,發(fā)現(xiàn)全場座位有一半空著時,他內(nèi)心很失望。但他并沒有表現(xiàn)出來,而是走到臺前,微笑著對大家說:“呵呵,福林特這個城市的人一定都很富有,我看你們每個人都買了兩三張票?!?/p>
風趣的語言將臺上臺下的尷尬氣氛一掃而光。于是,大廳里充滿了笑聲,音樂會就在和諧的氣氛中開始了……
而在我國,謝肇浙的《五雜俎》就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
王安石做宰相時,非常重視水利工程。有人想討好他,獻了一條計策:“假如把梁山泊的水都放出,就可以多出八百里土地,移海造田是一本萬利的事啊!”
王安石聽了很高興,但他擔心地問:“好是好,可是這么多水往哪里放呢?”當時喜歡說笑話的劉貢父子坐在旁邊,他們說:“可以在梁山泊旁邊另挖一個八百里的大池子,水就有地方放了?!?nbsp;
浮白齋主人的《雅謔》則講述了一件蘇東坡的趣事:
一天,蘇東坡被鄰居邀請去吃飯。盤中有四只黃雀,主人一連吃了三只,只剩下一只,他恭恭敬敬地請?zhí)K東坡:“請吃,請吃。”蘇東坡笑著說:“還是你吃吧,以免拆散它們?!?/p>
當然,這樣的多辭一義也有令人困惑的時候。有位美國朋友訪問了中國后,就對曾翻譯說:“你們的中國太奇妙了,尤其是文字方面。比如:‘中國隊大勝美國隊,’是說中國隊勝了;而‘中國隊大敗美國隊’,又是說中國隊勝了。總之,勝利永遠屬于你們?!?/p>
這說的也是多辭一義的現(xiàn)象,然而,不同情況下的多辭一義造成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有一個大學生,好不容易找到一份翻譯工作,可他在第一次陪外賓赴宴時就遇到了麻煩。當時,服務員正端著一盤菜上來。盤中是兩個剝了殼的雞蛋,經(jīng)過廚師的藝術(shù)處理,如同鳳凰蛋一般?!斑@是什么?”外賓好奇地問道。偏偏egg(雞蛋)這個詞怎么也想不起來,于是他靈機一動,笑答:“這是公雞夫人的孩子?!闭Z畢,會聚一桌的外賓不由鼓起掌來。正是多辭一義救了他。
幽默與笑話一直是人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而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幽默正是借多辭一義的方法而創(chuàng)作出來的。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也是屢見不鮮的。
有一對夫婦,他們一起去參觀美術(shù)展覽,當他們面對一張僅以幾片樹葉遮掩羞部的裸體女像油畫時,丈夫頓時張口盯著那幅畫,并且久久不肯離去。妻子狠狠地揪住丈夫吼道:“喂!你是想站到秋天,待樹葉落下才甘心嗎?”
這位妻子真可謂怒而不俗,罵得精彩啊!
還有一位格林夫人,她的兩歲的兒子總是煩她。一次,她忍無可忍地吼道:“不準再叫媽媽,否則揍扁了你?!?/p>
身后安靜了下來,過了一會,又傳來怯生生的聲音:“格林夫人,可以給我喝水嗎?”
兒子的無知無畏恰恰造成了絕妙的表達效果。
有一個農(nóng)民和學校的老師見面了。他們之間有這樣的對話:
農(nóng)民:“我要教育我的兒子!免得他成為愚人?!?/p>
老師:“你做得很對,但每月要交十里拉?!?/p>
農(nóng)民:“這筆錢數(shù)目不小,我可以買頭小毛驢了?!?/p>
老師:“如果你買了驢子,而不教育兒子,家里就有兩頭毛驢了?!?/p>
這位老師婉轉(zhuǎn)的諷刺和教育,也同樣達到了妙趣橫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