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人們對錯別字的放任自流是錯別字泛濫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現(xiàn)代即時通訊工具如QQ、MSN等很發(fā)達的今天,我們常有這樣的感觸:剛開始用這些即時通訊工具和別人聊天時,看見了錯別字一定會告訴對方某某字是錯別字,可是后來當雙方都能理解這些錯別字所代表的對方要表達的意思時,我們對彼此出現(xiàn)的錯別字就不再計較了,彼此都放縱了對文字的要求。久而久之,就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一樣,對錯別字見怪不怪,寫了錯別字也并不知道有錯別字了。
三
本書在強調(diào)對錯別字現(xiàn)象引起重視的同時,并不討論因漢字在錄入過程中,因什么樣的輸入法選詞錯誤產(chǎn)生錯別字的問題,而是尋根求源,從辭源學角度,從字的來源、本義、字形字義的演變、歷史文化知識、工具書對用字問題的規(guī)范與調(diào)整等多方面、全方位、多角度進行講解。這也是杜絕寫錯別字最好的辦法,也是本書第一個特點。
第二個特點,是以點帶面,不僅就字論字,而且旁及其余。從每組標題來看似乎只對標題中提到的字詞進行了辨析,事實上與標題中出現(xiàn)的字詞相關、又容易寫錯用錯的字都有所提及。比如在《人可以哀號,但不可豺狼叫》一文中,不只是對“哀號”進行了講解,還對“哀嚎”、“干號”、“干嚎”、“號叫”、“嗥叫”、“號啕”和“嚎啕”進行了解說。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希望借有限的篇幅舉一反三,起到觸類旁通的作用。
第三個特點,是兼顧學術性和通俗性。作為帶有工具性質(zhì)的書,沒有學術性就失去了可信性,就起不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因此,學術性是本書的立足點??紤]到學術性東西比較枯燥、可讀性不強的特點,本書在舉例的時候盡可能從社會化角度,講求故事性、趣味性,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寓教于樂。
第四個特點,本書所選的字詞都是常用的、容易寫錯用錯的字詞,并非生僻字。生僻的字因為平時用得少,原本就可能不會寫,這時還會去翻翻字典、詞典核實,反而不會錯。常用的字詞盡管常用,但因為熟視無睹、受詞組中其他字的偏旁的影響、形音義相同相近等原因,似是而非,出現(xiàn)寫錯用錯的情況更多。本書在字詞選擇上,都是選用報刊中錯誤率較高的字詞,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有人說不懂得漢字,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文化人,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限于我們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書中錯誤在所難免,衷心希望讀者朋友批評指正。
趙小青 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