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母親是我們來到茫茫人海之中看到的第一個安全島
母親是我們來到茫茫人海之中看到的第一個安全島,登上安全島,孩子才會信心十足的開始探索世界、健康成長、和人交往。他們深信,如果受傷了,受挫了,可以隨時回到這個安全島來。這個安全島,就是無條件的母愛,就是我們一輩子都不可或缺的安全感。
當嬰兒出生前,母親的子宮就為他提供了一個天然的庇護所:這里不僅有適宜的溫度,有自動的營養(yǎng)供給,這是嬰兒的安全和舒適的生活世界。然而,當他與母體分離之后,來到一個陌生的世界:空氣溫度未必適宜,氧氣和食物需要自己獲取,這一切都使他感到自己生存受到了挑戰(zhàn)。
英國精神分析權威梅蘭妮-克萊因認為:嬰兒剛剛降臨世上,第一時間并非快樂,而是恐懼,對陌生環(huán)境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倘若此時,他不能及時回到母親的懷中,不能及時得到母親的愛撫,不能及時獲取母親的奶水,他便會感到死亡的威脅。所以,嬰兒為何都喜歡緊緊依偎在母親身邊,這是他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如果這一需要得不到滿足,會在嬰兒的心理留下一道傷疤。我們常常聽到一些嬰兒大聲的哭泣,那便是表達了他對死亡的恐懼,而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哭鬧。如果一些母親對孩子缺少足夠的愛心,或是因為在產后母親的情緒不穩(wěn)定,并未適應做母親的角色,甚至認為嬰兒是自己生活中的負擔和煩惱的根源,或是天生脾氣暴躁、缺少耐心,就會對嬰兒的哭聲充耳不聞,甚至大聲訓斥,于是就形成了這樣的情況:嬰兒有時候能得到他所需要的食物,有時候則不能,一旦需要得不到滿足,他唯一所能做的事就是竭盡全力地大聲哭鬧。然后,他的需要終于得到滿足。如此反復,這樣的孩子始終無法建立起一個穩(wěn)定的安全感,并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種錯誤的觀念:只有不斷的哭鬧才能得到他所需要的食物,才能得到母親的愛護。長此以往,孩子一方面學會了哭鬧來吸引母親的注意,另一方面,又對母親總是冷落自己感到憤怒。他在生理和情感體驗上的愉快、滿足與憤怒、傷心好像雷雨天氣一樣交替出現(xiàn)。從而形成了他對母親的愛和恨并存的矛盾情感。這種孩子長大以后,會形成較為嚴重的情感依賴癥,在親密關系中索求無度,一旦未遂,就會又哭又鬧,甚至以死來威脅。這種情感依賴癥的根源就在于缺少安全感。
來,依戀系統(tǒng)在實質上是要“詢問”這樣一些根本性問題:所依戀的對象在附近嗎?他接受我嗎?他關注我在愛情方面缺少安全感的表現(xiàn):
1、害怕孤單,總是一次又一次的戀愛,有時候他并不是你真正愛的那個人,只不過是一種寂寞的替代品而已。
2、總是拿自己和身邊的人比較,總是處于一種自我否定的狀態(tài)中,總是莫名其妙的亂發(fā)脾氣,怨天尤人。
3、哪怕他對我很好了,還不滿足,覺得這不過是曇花一現(xiàn),終有一天難逃被拋棄的結局
4、只要跟他一吵架,就大喊大叫,情緒失控,甚至一哭二叫三上吊,動不動就把死作為要挾對方留住對方的綁票。
5、把自己當成灰姑娘,盼望有一個白馬王子通過愛情來拯救自己。
6、把自己的身體當成挽回愛情的本錢,以此下注,飛蛾撲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