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報道的北京綁架兒童人質案,給我們的公眾安全再次敲響了警鐘,與前面的4宗國內(nèi)小學及幼兒園案例相比,也許這次事件的危機程度并不很高,卻對我國關于公眾安全的保護意識,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一時間,媒體報刊,都用大量筆墨渲染此事。提倡公眾安全保護者,有之;挖掘兇手心理動機者,也有之。對于此事的相關內(nèi)容,一時不絕于耳。這一次,艾西,將從心理危機角度予以闡述。
首先要注意的是,由于地理距離的遙遠,或心理上的距離,雖然媒體熱衷于報告此類危機事件,但是我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人卻從未想過綁架事件會發(fā)生在自己身上;就好象我們既不會成為綁架者,也不會成為受害者那樣,事情距離我們似乎很遙遠。然而,從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這一次的綁匪,并未確定有什么前科,更不是什么恐怖分子。在心理健康的背景下,綁架更像是一種來自于人們內(nèi)心的情感行為,由于太軟弱而無法改變那些對他們來說的不公正行為,往往是促使綁架的成因。
為了更好的了解綁架行為與人們的關系,需要先了解綁架者的心理動力。首先,綁架者應該被看成是已達到很高挫折水平的個體;第二,綁架人質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雖然這種方式非常極端;第三,大部分時間中的綁架者僅僅將人質看成游戲中的兵卒或者談判中討價還價的籌碼——他們真正的殺戮水平并不高;最后,綁架人質本身也是一種吸引觀眾、尋求注意的行為,如果沒有觀眾,綁架人質就失去了意義。
找尋綁架者的心理動因,并非是為他們的罪行進行開脫,而是有三重目的。第一,在綁架危機當時,確立與綁架者的談判方式,爭取積極的解決問題;第二,協(xié)調綁架后,對于被綁者的心理援助的方法;第三,提請公眾注意,如何預防綁架行為,甚至可以說,如何讓民眾不再成為新的綁架者。
最后一條看起來很奇怪,很嚴重,但是,您沒有看錯,艾西的觀點是:預防綁架案的唯一途徑是,關注我們自己的心理健康,發(fā)覺可能出現(xiàn)的心理危機,并找到解決之路,這才是心理工作的當務之急。
或許您對這樣的言論感到危言聳聽,不過請您細細回憶一下,不難發(fā)現(xiàn)。之前國內(nèi)的4起小學惡性事件,已經(jīng)北京綁架兒童案,其中的兇手,可有一人曾經(jīng)犯下前科,或是十惡不赦的罪犯嗎?據(jù)艾西了解,是沒有的。一個曾經(jīng)看起來和我們沒有區(qū)別的正常人,又為什么要犯下傷害兒童這樣的重罪?有些事情是值得我們反思的!
以北京綁架案為例。既然是綁架,那么根據(jù)犯罪心理學中關于“人質危機”的研究,我們可以將綁匪劃分為以下幾個類別:精神障礙者、偏執(zhí)人格問題、抑郁人格、缺陷人格、反社會人格、與外界社會隔絕的人、狂熱宗教分子、蒙受冤屈者。
艾西認為,這次的北京綁架兒童者,應屬于偏執(zhí)人格。他們與現(xiàn)實脫節(jié),從他們錯誤的觀點,不難看出來,他們劫持人質的目的,常常是實施某個特定的計劃,他們感受到很強烈的挫折,內(nèi)心充滿了沖突。他們想要得到某種東西,卻得不到——比如這次的兇手,希望警方代為聯(lián)系自己網(wǎng)上的女友——他無法認識到綁架和是否見到自己的女友不存在任何聯(lián)系。他們就是想達到這種目的!并且,當這種目的無法滿足的時候,過分的焦慮導致他們過度敏感而且易變,因此,他在極端焦慮和因此產(chǎn)生的妄想中,對被綁兒童造成傷害。同時,這一次的兇手,也應是與外界社會隔絕的人。別誤會,他也許有朋友,也許有工作和生活,但他的內(nèi)心世界卻并未輕易的對外界開啟。這一方面造成了他對“網(wǎng)上女友”的依賴(事實上,艾西都懷疑這個女友是否存在);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他缺乏應對心理困境的辦法。
別誤會,艾西并不認為兇手是有情可原的;也不認為警方擊斃兇手的決策值得質疑!因為與偏執(zhí)人格的綁架者談判本身就是難上加難的事情。艾西以此事為例,旨在說明,在我國兩個月之內(nèi)連續(xù)發(fā)生多起惡性事件的大背景之下,關注人們的心理健康,遠離心理危機,應該提到相當?shù)母叨?,給予足夠的重視!
心理學大師弗洛姆在他的《人生》一書中,曾經(jīng)寫道:“許多人不懂得生活的藝術,但他們并非先天就是個壞胚子,或者缺乏意志力。而是因為他們站在人生交叉路口猶豫徘徊,前途并不明確,可自己又必須作出選擇。他們沒注意到自己有機會作出其他的選擇,于是,每在歧途上邁出一步,碰了壁,還必須再回到原來的起點上;并且還要承認自己浪費了時間和精力——這樣,也就更難承認自己走錯了路?!?/p>
誠然,弗洛姆的這一觀點,幾乎解釋了全部心理危機的誕生。我們都曾經(jīng)是正常人,我們從上班到上學,從為人子女到為人父母,從原生家庭(父母的家)到獨立生活再到組建新家庭。每個人的生活軌跡都很類似,可我們每個人又都要面對不同的十字路口,一次錯,再次錯,就可能形成危機人格。
在我們的成長之路上,抑郁、焦慮、恐懼、沮喪,這些負面的情緒可能貫穿始終。無論是上學、上班還是生老病死,我們都從未逃離它們的掌控。所謂正常人和成功者,只不過是有更好的面對這些負面情緒的方法而已。
危機是否出現(xiàn),并不隨著我們的意志轉移。艾西創(chuàng)作了《洞察者》系列小說,其中第一部作品《螳螂》曾經(jīng)描述了一對離婚的男女。前夫事業(yè)有成,彬彬有禮,責任心很強。前妻缺乏生活技能,失去了對女兒的監(jiān)護權。在任何人看來,前夫的狀況遠遠好于前妻,這從前妻兩次自殺未遂的危機事件中,也不難得到確認。前夫找到艾西做心理救助,并主動承擔了前妻的治療費用,這讓他的形象看起來更堅強更偉大。然而在故事的結尾,事情的發(fā)展,卻并未像大家想象的那樣。最終的結果是:前妻得到救助,而前夫卻釀成了悲劇。
這是什么原因?艾西覺得,悲劇的誘因,往往并不是我們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是我們不去找。這位前夫正是如此,如果意識到了自身也可能存在問題,接受調解和治療,也許悲劇就不可能發(fā)生。
求助并不可恥,問題是,如何知道我們自己是需要幫助的?回顧我們目前的心理健康工作水平,應該說比國際上還是落后了許多的。很多專家學者在電視里做節(jié)目,卻很難讓人認為那是真正的心理節(jié)目——反倒更像是滿足人們偷窺欲的隱私曝光;也有些專家學者堅持走學術路線,其結果是他們所說的大眾聽不懂——大眾想聽的他們很少說,結果“抑郁癥”這個詞匯充斥媒體和熒幕,好像抑郁癥=心理問題似的……
艾西在這里,提醒大家的注意:關注自身心理健康水平,找到可能出現(xiàn)心理危機的問題,尋求解決問題之路。才能真正做到保護自己,遠離危機。
目前,艾西在自己的網(wǎng)站,開辦連續(xù)的“遠離危機”講座,并繼續(xù)創(chuàng)作滿足大眾需要的深入淺出的心理學小說,正是為了這一宗旨。并且,艾西也在開創(chuàng)自己的治療理論,被稱之為“滑膛線理論”或“雙螺旋模式”,以更好的服務于大眾心理健康事業(yè)。
在這篇文章的最后,艾西相對大家說一句:“作為一位心理社會工作者,抑或作為一位作家,艾西真的不希望將自己在犯罪心理學上的知識,應用在別人身上?!弊屛覀兏玫恼J識危機,遠離危機,從自己做起。
艾西《洞察者》系列心理小說預告:
《螳螂》——婚姻關系與家庭危機
《黃蜂》——創(chuàng)傷后事件處理
《蝴蝶》——校園生活與壓力
《蜘蛛》——適得其反的父母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