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2月,父親的骨灰在江西共青城安葬,喬石同志去機場送行,家寶和楊德中同志乘機陪同,毛致用、吳官正等同志在機場迎接。對黨中央的安排,我們?nèi)冶硎靖兄x。一路上家寶同志及所有中辦同志對母親非常尊重,我們?nèi)乙哺兄x他們周到的服務,何有《看待》所稱“暖人的眼神”全無之態(tài)?家寶同志既有此行,怎么又會如《看待》所說,反對耀邦同志90周年的紀念會呢?為了這次紀念會,溫總理還給我家提供了一張父親、錦濤同志和他在貴州與地方干部合影的照片。母親也出席了紀念會。這都有公開資料可查,該文竟硬說母親拒絕出席會議,真是太藐視廣大讀者的記憶了。
2003年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召開,家寶同志出任國務院總理。大會結(jié)束以后,溫總理馬上就拜訪了我們兄妹的母親。母親除了祝賀,就是希望他談談國內(nèi)的經(jīng)濟形勢。她對歷屆來家中探望的中央領(lǐng)導人也從未提出過什么個人要求。
當年選拔中央辦公廳副主任時,父親提出有一個原則,就是要選一個“生面孔”的人到中辦,選好以后,就要努力工作,不能串門子。他很為這種選拔干部的方法而自得。他認為黨內(nèi)外的中青年干部這么多,怎么能老在熟人中間、在門第中間做文章呢?他也注意在老一代革命家、在開國元勛中的后代中培養(yǎng)人才,但同時強調(diào),這些青年同志一定要有地方、有部隊基層生活鍛煉的經(jīng)歷。父親那種對干部五湖四海、一視同仁,又以干好事業(yè)為標準選拔干部的眼光,我擁護。
有人會問:為何溫總理寫這篇文章?我認為,對于我黨歷史上肯定的代表人物,人人可以寫紀念文章,為何總理就不行?當然人都不是完人,都有其局限性和過失,因此就成為媒體上的禁忌,這才是大問題。這么做到底對誰有利?每位領(lǐng)導人的言行都要受實踐的檢驗,但現(xiàn)在的主要問題是許多干部言不及義的假大空話太多,或是一臉木然,不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不作為。中國人民真該認真想想,我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人民公仆。
對一位過世的公眾人物來說,家屬、親友、熟人、同事、上下級的紀念,固然讓家人感動,但讓許許多多不認識的“生面孔”的人紀念他、記住他就太不容易了。溫總理寫紀念文章是個例子。讓更多“生面孔”能記住的人物,才更有歷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