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義的勝利,引起了敵人的極大恐慌。國民黨部隊迅速從四面八方開來,敵我力量越來越懸殊。當時,第一次真正掌握了武裝力量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有三種選擇:(1)就地不動——以南昌為中心,形成與汪精衛(wèi)的武漢政府、蔣介石的南京政府鼎足而立的態(tài)勢。這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從當時的形勢和敵我力量的對比看,起義軍是不可能久占四面受敵的南昌城的。因此,迅速及時地撤出南昌以保存有生力量是完全正確的。(2)上山——到江西、湖南的廣大山區(qū)建立根據(jù)地,和當?shù)氐霓r(nóng)民運動相結(jié)合,以便擴大革命力量。賀龍等人主張這樣行動,但沒有得到同意。(3)下?!舷聫V東,奪取出??冢瑺幦」伯a(chǎn)國際的支援,爾后再攻取廣州,準備將來再次北伐。當時說是蘇聯(lián)運來一船軍火,起義軍到汕頭一帶??诰涂扇〉?。因此,中共中央在起義前的軍事計劃就定在起義軍南下廣東取得海港,得到蘇聯(lián)軍火接濟上。
南昌起義后,缺乏指揮革命戰(zhàn)爭實踐經(jīng)驗的指揮者們沒有多想,立即做出了“下海”這一事后看來最為不利的選擇,使自己陷入不利境地。8月4日,中共中央致廣東省委的信中也說道:“我們原定計劃是攻擊朱培德軍后直奔東江。中央昨日會議議決令粵省委即刻以全力在東江接應(yīng)。”因此,怎樣按照中央這一戰(zhàn)略方針早日到達廣東,是前敵委員會放在第一位來考慮的問題,別的就顧不上了。起義軍沒有休息,沒有得到整頓,也來不及等候一些正在趕來的部隊到達(包括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第二方面軍警衛(wèi)團等),就在起義的第三天即8月3日,匆忙地從南昌起程南下。
8月3日至7日,起義軍先后撤離南昌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