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2眾望所歸袁世凱,新兵還得你來練(3)

歷史不是哈哈鏡:真假袁世凱辨別 作者:端木賜香


平心而論,馬丕瑤確實是清官,在我們周邊一帶,馬家的名聲也不錯。但是在外事方面,他確實一無所知。奏折里,把李鴻章列在了倭奴之前。他似乎不知道,每一條款,李鴻章都電請過皇家政府的。馬恨不得剝李鴻章的皮,吃李鴻章的肉。為什么不剝皇帝的皮,吃皇太后的肉呢?

馬丕瑤當(dāng)時身為廣東巡撫。一代大吏、一代文官、一代清官,沿邊督撫,他都占了,所以他這奏折應(yīng)該是個典型。至于一般言官,咱就不說了。只說李鴻章坐冷板凳時的牢騷——確切地說,李鴻章和議后做了總理衙門大臣,官銜還是一如既往的在最高處,只不過比起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舊銜來,相對而言有些冷。當(dāng)時他客居賢良寺,本就客少,他更閉門杜客,于是門前冷落車馬稀,老頭就發(fā)上了牢騷:

言官制度最足壞事,故前明即亡于言官。此輩皆少年新進(jìn),毫不更事,亦不考究事實得失,國家利害,但隨便尋個題目,信口開河,暢發(fā)一篇議論,借此以出露頭角,而國家大事已為之阻撓不少。當(dāng)此等艱難盤錯之際,動輒得咎。當(dāng)事者本不敢輕言建樹;但責(zé)任所在,勢不能安坐待斃??嘈墓略?,始尋得一條線路,稍有幾分希望,千盤百折,甫將集事;言者乃認(rèn)為得間,則群起而訌之。朝廷以言路所在,又不能不示加容納,往往半途中梗,勢必至于一事不辦而后已。大臣皆安位取容,茍求無事,國家前途,寧復(fù)有進(jìn)步之可冀?

天下事為之而后難,行之而后知。從前有許多言官,遇事彈糾,放言高論,盛名鼎鼎;后來放了外任,負(fù)到實在事責(zé),從前芒角立時收斂,一言不敢妄發(fā)。迨至升任封疆,則痛恨言官更甚于人。嘗有極力訐我之人,而俯首下心向我求教者。顧臺院現(xiàn)在,后來者依然踵其故步,蓋非此不足以自見。制度如此,實亦無可如何之事也。

老頭說得很好,可惜,只能坐著冷板凳跟自己人說說而已。

雖然老頭對袁世凱奔走于自己的政敵李鴻藻與翁同龢門下很是不爽,但袁世凱畢竟接的是李鴻章的衣缽。那就是,他是做事的,不是耍嘴皮子的。下面我們來看看袁世凱的戰(zhàn)后策。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