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戰(zhàn)爭的命脈(3)

紙與鐵 作者:(英)尼爾·弗格森


聽罷,15 歲的珀西·施拉姆和詩人里夏德·德默爾等男子漢們已經漲紅了臉,神色激動;女眷們則沉浸在虔誠的宗教祈禱中:施拉姆的姐姐露特歡欣雀躍,激動地說“上帝在保佑我們”,他的姑媽埃米的反應充分表達了千禧年信徒的觀點:

一切終將來臨;《圣經》已經作出預言,如果說魔鬼撒旦的統治即將崩潰,我們只能感謝上帝。那時,一個真正的和平帝國才會誕生,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才是王!

開戰(zhàn)后的前幾個月,這種情緒一直蔓延。駛向前線的火車上裝點著鮮花;涌動的人潮聚集在證券交易所外的坦寧堡,為勝利而歡呼。但是,這種群情激昂的背后是一種隱約的擔憂,而且不無道理。近期的一本著作試圖告訴我們:就在資產階級歡欣鼓舞之時,無產階級卻憂心忡忡;然而,這種憂慮不分階級,例如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和巴爾干戰(zhàn)爭期間,感受到戰(zhàn)爭威脅的人們馬上購入金融市場的流動資產。薩拉熱窩事件之后,沃伯格立刻“意識到我們可以把什么東西賣掉,同時開始裁員”;到7 月20 日,漢堡各大銀行不得不采取措施,抑制人們對股市的恐慌。漢堡提前發(fā)生危機,很可能是因為官方的一系列信號表明,一場大戰(zhàn)已迫在眉睫。7 月18 日,德皇下令告知巴林可能要進行軍事動員;3 天后,德國總理府致信漢堡參議院,指出一旦戰(zhàn)幕拉開,地方的職業(yè)介紹所需要負責分配勞動力;7 月23 日(也就是下發(fā)命令的當天),外交部派朗韋特·馮·西默恩攜奧匈帝國給塞爾維亞的最后通牒的副本趕赴漢堡。德國政府拒絕格雷在倫敦召開外交部長會議,7 月28 日晚消息抵達漢堡后,漢堡股市陷入一片恐慌,沃伯格不得不聯絡威廉大街①。在齊默爾曼的授權下,沃伯格向公眾聲明德國政府認為召開外交部長會議“不可行”,但是“已經成功啟動的內閣之間的協商仍將繼續(xù)”。雖然這份虛假的聲明受到群眾的歡迎,但交易所在當晚并沒有重新開市。英國隨后的參戰(zhàn)把阿爾伯特·巴林徹底推向絕望的深淵,這讓沃伯格也深感震驚。被戰(zhàn)爭烏云所籠罩的不僅是商業(yè)界。藝術史學家奧比·沃伯格被這場戰(zhàn)爭折磨得心亂如麻:他年事已高,無法親自上陣,再加上對戰(zhàn)敗的恐懼,他只好瘋狂地從報紙上搜集證據,以便在協約國指控德軍暴行時予以反駁。對大多數人來說—例如年輕的珀西·施拉姆,戰(zhàn)爭只是提供了一個機會去實踐民族主義者的幻想。只有少數人意識到,戰(zhàn)爭意味著“資產階級世界的守護神已經遠去”—倍倍爾的這個預言實現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