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魯迅的思想資源(3)

少不讀魯迅 老不讀胡適 作者:韓石山


“回心以抵抗為媒介,而轉向無須媒介”。魯迅的尼采觀或他對歐洲近代文明的傾倒,并不意味其民族精神文化的“轉向”,而是民族精神的“回心”。這一點,從他對“輕易的融合”、折衷、無批判地輸入新思想的抗拒,和強調了歐洲精神的異質性里面可以看得出來。而且,他的文學作為一個整體,也應當稱之為“民族精神回心的文學”,關于這一點,已有很多的論述。(《魯迅、創(chuàng)造社與日本文學》第71 72頁)

總之,伊藤虎丸的結論是,必須指出,魯迅的思想骨骼,即使在他的“前史時期”也已具雛形,在某種意義上,我認為這已成為貫穿他整個作家生涯的主導。這里說的“前史時期”,是指魯迅的留日時期。也就是說,伊藤虎丸認為,魯迅回國后從事的文化政治活動,都可在留日時期尋找到思想的脈絡。

這樣說,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我覺得,日本的研究者,還是過分強調了日本文化對魯迅的影響。不管在日本期間,尼采的思想對魯迅有多大的影響,要尋按魯迅思想的脈絡,都不能離了前面提到的那兩個方面的影響。只有這三個方面的綜合的作用,才形成了或者說是組合成了魯迅思想的整體。僅僅任何一個方面的思想資源,都無法包容魯迅思想的豐富性或特異性。

魯迅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了尼采思想,不能光憑他早期的那幾篇文言論文中所說的那些話,如《文化偏至論》中所說:“尼之所希冀,則意力絕世,幾近神明之超人也;伊勃生之所描寫,則以更革為生命,多力善斗,即迕萬眾不懾之強者也?!辈还馐恰段幕琳摗?,還有《摩羅詩力說》、《科學史教篇》、《人之歷史》等,也就是收入《墳》中排在前面的四篇文言論文,我們都要辯證地看待。不管怎么說,對這幾篇作品,魯迅是有言在先的。在該書的《題記》中說過:

這是我做的嗎?我想。看下去,似乎也確是我做的。那是寄給《河南》的稿子;因為那編輯先生有一種怪脾氣,文章要長,愈長,稿費便愈多。所以如《摩羅詩力說》那樣,簡直是生湊。倘在這幾年,大概不至于那么做了。又喜歡做怪句子和寫古字,這是受了當時的《民報》的影響;現(xiàn)在為排印的方便起見,改了一點,其余的便都由他。這樣生澀的東西,倘是別人的,我恐怕不免要勸他“割愛”,但是自己卻總還想將這存留下來,而且也并不“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愈老就愈進步。

有人說,這是魯迅的偉大的謙虛。我不這么看,細讀這幾篇文章,作者說的這些毛病確實存在。比如冗長,比如生澀,比如怪句子和古字,歷歷在目。尤其是《摩羅詩力說》這篇,不是簡直是生湊,而是就是生湊。至于文章中的幾個詩人,先前怎樣讓他激昂,怕也不可全信。要保留下來,總得尋個說得過去的理由。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