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百花齊放的魏晉南北朝文壇--名士狂人聚一堂
第一節(jié)
“七子”的風骨與“七賢”的酒肚
一、“三曹”“七子”的建安風骨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zhàn),社會動蕩,歷史處在大分裂的轉(zhuǎn)折時期。在這種風雨飄搖的黑暗年代里,最痛苦的莫過于普通老百姓,最感時傷世的莫過于有良知的文士。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占據(jù)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后,在中國北部開創(chuàng)了一個以鄴城為中心的相對穩(wěn)定的政治局面。由于曹操父子的提倡和身體力行,許多文士在飽經(jīng)戰(zhàn)亂之苦后,如百川赴海般相繼奔往鄴城,歸附到曹氏政權周圍。在這里形成了以“三曹”為領袖,以“七子”為代表的,龐大的鄴下文人集團。
“三曹”,指以曹操為首的曹氏三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因他們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學上的成就,對當時的文壇以及后世的文學都很有影響,所以后人合稱之為“三曹”。
建安時期,云蒸霞蔚,名家輩出,文學各體都得到了發(fā)展,他們在詩、賦、文等創(chuàng)作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尤其是詩歌,吸收了漢樂府民歌之長,情辭并茂,具有慷慨悲涼的藝術風格,比較真實地反映了漢末的社會現(xiàn)實以及文人們的思想情操,給后人留下了“建安風骨”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李白有詩句云:“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边@里的“建安骨”指的就是建安風骨,建安文學對后世的影響從中可見一斑。
1.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軍事著作以及《蒿里行》、《觀滄海》、《短歌行》、《龜雖壽》等不朽詩篇。
曹操出生在一個顯赫的官宦家庭,他小時候就異常聰明,年輕時機智警敏、權衡應變的能力十分突出。在家鄉(xiāng)時,曹操任性好俠、放蕩不羈,不修品行,不研學業(yè),所以周圍的人都認為他好耍小聰明,而成不了大器。有一天,他見到了善于給人相面的許劭,許劭對他說:“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
曹操對后世的貢獻主要分為兩個方面:在政治上,他統(tǒng)一北方后獎勵耕種,恢復生產(chǎn),為社會發(fā)展和文化傳承做出了貢獻;在文學上,曹操的詩、文俱佳,詩歌慷慨激昂,散文形式自由流暢,魯迅稱他為“改造文學的祖師”。他的《蒿里行》被鐘惺譽為“漢末實錄,真詩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