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已經(jīng)遠去了,他的是非功過自有后人去評說。兩千多年來對曹操的價值評判一直爭論不休,民間的評價多種多樣,可以說一千個人就會有一千種評價,結(jié)論卻很簡單:他不是好人就是壞人。這種極端式的評價不具有代表性。史上最有名的兩次評價是兩個“三國”里的評價:《三國志》云“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nèi)……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yè)者,惟其明略最優(yōu)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陳壽這段文字對曹操的評價那是一個字“高”,若與秦皇漢武相比,曹操可能會遜色一些,但若和同時代的另兩位君主劉備、孫權(quán)相比,曹操無疑是排名第一的。當然并不能要求所有人都這樣認為,在《三國演義》里面,就表現(xiàn)出明顯的貶曹傾向。這是出于民間情感和創(chuàng)作上的需要,有意歪曲情況做出的評價,并不意味著是對曹操的正確評價。
曹操的詩歌大氣、慷慨、悲壯,就憑這一點,我們就得高看曹操。他詩歌的氣勢與境界,確切地說就是詩歌里表達出的雄心和進取之心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當然,曹操詩歌里的感嘆感傷和無可奈何的句子,同樣頗具魅力,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這種低沉的情緒、憂郁的神情,同樣讓現(xiàn)實中遇到坎坷、挫折的人感觸很多。
2.曹丕
曹丕(187~226),字子恒,曹操次子,220~226年在位,史稱魏文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襲位為魏王,先任丞相,后廢漢獻帝自立,定都洛陽。曹丕愛好文學,他的詩歌委婉悱惻,多是愛情、傷感的題材。曹丕在文學史上有多個第一,他的《燕歌行》兩首是現(xiàn)存最早的七言詩,《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第一部理論著作。
有人說曹植的詩如仙,曹丕的詩如人。讀曹操的詩讓人壯懷激烈,讀曹植的詩讓人意氣風發(fā),而讀曹丕的詩則讓人為之動容。雖然曹丕的詩名不如其父曹操、其弟曹植,但魏文帝的詩歌卻最像文人。相比之下曹丕更容易令人感動,因為他詩篇里流露出的是細膩的感傷,更能使人產(chǎn)生共鳴。明代人鐘惺在《古詩歸》里說曹丕的詩“婉孌細秀,有公子氣,有文人氣”。清代人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說:“子桓詩有文士氣,一變乃父悲壯之習矣,要其便娟婉約,能移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