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繼續(xù)忙碌奔波著。四年大學期間,他努力地為未來打造了一份漂亮的簡歷:他成立了一個新的學生社團,在另一個社團中擔任主席,做志愿者幫助無家可歸的人,參加各種運動項目……他小心翼翼地選修課程,而這完全不是出于興趣,僅是為了讓自己有一張光鮮的成績單而已。
當然,蒂姆或多或少也有些開心的時候,特別是在完成了一些艱難的任務之后。但這些快樂完全來自于如釋重負的感覺,它們并不持久,焦慮很快又會如影隨形般降臨。
在大四那年的春天,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錄用。他再一次興奮地告訴自己,終于可以開始享受生活了。但他很快發(fā)現(xiàn),這份每周需要工作80小時的高薪工作讓他倍感壓力。他說服自己,小小的犧牲沒關系,只有努力地工作,職位才會更穩(wěn)固,才會更快地晉升。像讀大學時一樣,他偶爾也會開心一下,因為加薪、獎金或升職等原因,但這些滿足感同樣很快便消退了。
在多年的超負荷、超時長的努力工作之后,公司邀請他成為合伙人。他依稀記得當初曾認為如果有一天可以成為合伙人的話,一定會非常幸福。但是,當這一天真的來臨時,他并沒有感到絲毫的快樂。
蒂姆在大學里是一個優(yōu)秀的學生,現(xiàn)在是一家知名公司的合伙人,和家人住在一棟豪宅里,開著跑車,銀行的存款一輩子都用不完,但是他并沒有感受到絲毫幸福。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蒂姆被身邊所有人認定為成功的典型,朋友們把他視為偶像,教育小孩時也會以蒂姆為榜樣。但是,蒂姆為可能和他擁有一樣命運的孩子們感到悲哀,可除此之外還有什么更好的選擇?他甚至不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難道告訴他們,在學校不用努力,不用上好大學,不需要找好的工作?到底是不是想要成功就必須忍受痛苦呢?
雖然蒂姆是一個不快樂的忙碌奔波者,但是有一點值得注意,那就是還有很多每星期工作80小時的人,他們對工作抱有極大的熱情,并且完全自覺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從來沒有誰規(guī)定,成功一定要以犧牲快樂為代價。有很多人為了學業(yè)、工作每天努力奮斗,他們也過得十分開心?!懊β当疾ㄐ汀焙瓦@些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們不懂得去享受他們正在做的事情,還堅守著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一旦目標實現(xiàn),就會開心快樂?!?/p>
為何有這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的文化造就了這種信念:如果成績?nèi)珒?yōu),家長就會給我們獎勵;如果工作表現(xiàn)好,就會得到獎金。我們習慣了去關注更遠大的目標,卻不在意當下的感受,最后導致終生的盲目追求。我們從不會因為享受過程而得到獎勵,我們認為能否達到目標才是衡量一切的標準。社會只褒獎成功的人,而不是正在努力的人——只看結(jié)果,而無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