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是那個意思
當我們挑戰(zhàn)嚴格的文字定義時,就犯了重新定義的謬誤;但當我們以對方習慣接受的意思使用詞匯時,又犯了外延修剪的錯誤。這個謬誤源于詞語可以有兩種解讀。我們可以描述所提及的事物特質(zhì),也可以采用舉例的方式。第一種就是所謂的“內(nèi)涵”(intension),而第二種就是語詞的“外延”(extension)。舉例來說,如“電影明星”,我們無論是描述電影中男女主角的角色,還是舉出幾位著名的明星,都可以傳達所要表達的意義。
措辭之間,通常通過組合的方式傳達出極其細微的意義。思想的漣漪激起浪花,喚起各種依賴于過去聯(lián)想的不同觀念。這些細微之處,是字的部分意義,是傳達者與接受者能夠了解的。而當使用者堅持只用文字上“內(nèi)涵的”定義時,就發(fā)生了外延修剪的謬誤。
當時我說我會接受這項調(diào)查,我從未說過這將會是獨立的、公開的,或?qū)l(fā)現(xiàn)的真相公之于世。(在該詞有限的技術(shù)性定義上,他或許是對的。但是就先前有關(guān)的調(diào)查而言,這不是絕大多數(shù)人通常所理解的意思。)
闡述某一個意思卻讓人以為是另一個意思,謬誤就產(chǎn)生了。爭論點對于傳達者與接收者雙方都必須是相同的,否則便不可能進行理性討論。犯這項謬誤的做法有二:一種是一開始便誤導(dǎo);另一種就是重新修訂嚴密的定義,避開立場弱點。
我們說的是我們會安裝總機,我們沒有說這一定有用。(他們也沒說過。)
廣告商往往都會對他們夸大的宣傳做適當?shù)男揎棥?/p>
我們接受你那臺車齡1 年的舊車,并且用你當初買的價格折價買回。(嚴格來說,你應(yīng)該支付這臺車子的總價,還有車子附帶的稅金。但是他們不會退還稅金給你,無論你是否想到這一點。)
當結(jié)果出來的時候,隨意給予忠告的朋友,就會以相同的方式來修飾其表達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