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孔子提倡的仁者愛人不同,墨子提倡的兼愛,最大的特點是對所有人的無差別的愛。因此,孟子曾經(jīng)批判墨子這種思想是“無父”,就是眼里沒有父親,在孟子看來,如果人們真的按照墨子的兼愛精神,達到對所有人的無差別的愛,那么,對自己的父親與對一個陌生人的愛豈不是一樣的?這對于養(yǎng)育自己的父親能說是公平的嗎?如果全社會都是如此,人類的家庭倫理豈不是蕩然無存,人和動物的區(qū)別又在哪里呢?因此,孟子甚至罵墨子是禽獸。
但是,孟子恐怕是誤解了墨子。墨子的兼愛,我們應該更多地理解為一種為了全人類、為了全世界的精神。因此,孫中山說過:“古時最講‘愛’字的莫過于墨子?!睂τ谀拥募鎼鬯枷脒€是持肯定態(tài)度的。
墨子的兼愛思想,講的是無差別地愛所有的人,與基督教提倡的博愛有相似之處。但是,當代學者趙士林指出,兩者的根本差別在于,基督教提倡的博愛是無條件的,超越功利的,《圣經(jīng)》上說上帝就是愛,人要響應上帝的號召,服從上帝的命令,無條件地去愛所有的人。而墨子提倡的兼愛,雖然也是提倡愛所有的人,但最終的目的卻是功利的,是為了使所有的人、使社會由此而獲得益處。可以說,基督教的博愛是為愛去愛,而墨子的兼愛則是為利去愛。
墨子還說過:“雖有賢君,不愛無功之臣;雖有慈父,不愛無益之子。”這就已經(jīng)將愛完全地功利化了,事實上,墨子這里所說的愛,是否還能稱其為一種愛,都是值得思考的了。這種愛以功利為轉(zhuǎn)移的思想,已經(jīng)與法家的主張非常接近了。
正是從兼愛的思想出發(fā),墨子還提倡非攻、尚賢、尚同、節(jié)用、節(jié)葬。尚賢,就是讓賢能的人來治理國家,選賢任能。尚同,即上下一致,它體現(xiàn)了一種高度的中央集權(quán)制,也指懲惡揚善的治國方法;節(jié)用是反對奢侈;節(jié)葬是反對厚葬。
墨子的思路是這樣的,為了落實愛所有人的目標,在社會領域,就要有文明的政治,就要懲惡揚善,滅歪風、扶正義,就要制止戰(zhàn)爭,因而提倡尚賢、尚同、非攻;在個人生活方面,就要反對奢侈浪費,而厚葬正是當時最典型的奢侈浪費,因而提倡節(jié)用、節(jié)葬,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解決當時社會的普遍貧窮問題。應該說,墨子的這些思想都是有積極意義的。
但是,在如何使自己的主張全面落實上,墨子除了以身作則、身體力行之外,還提出了“天志”、“明鬼”的思想,認為天和鬼神都保佑那些實踐兼愛思想的人,是用超人力量的信仰來落實自己的思想,這顯然也表現(xiàn)出墨家學說的某些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