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川:改革有什么不足?
茅于軾:我是一個民間的學者,我的印象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一些問題。改革有什么不足?第一個問題是人治還是法治的問題。如果我們法治同樣跟經濟改革一樣進步的話,今天大部分的社會問題就不存在了;第二個問題是輿論監(jiān)督。我們的言論自由還存在一些障礙,所以不能充分發(fā)揮輿論的正常作用;第三個問題就是地方政府的趨利化。地方政府特別關心自己的利益,有點兒權就拿來為自己的利益服務。
馬國川:回顧中國改革30年,有不同的理論解釋,您認為最本質的東西是什么?
茅于軾:我覺得還是自由的擴大。國際上有一個機構專門研究經濟自由和經濟績效的關系,每年都發(fā)布,中國香港好幾年都是全世界第一。得出的結論是,人民的自由度高,經濟增長就比較順利,生活水平就比較高。中國改革30年的經驗也證明了這一點。為什么自由多經濟增長就好?因為商品和人才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外一個地方。它的使用和它的效果是不一樣的。你讓一個數學家去開刀,你讓一個音樂家去種地,那不是糟蹋人才嗎?改革以前就是這么回事嘛。現(xiàn)在就不一樣了,通過競爭形成自由的價格,通過價格優(yōu)化了資源配置。如果錢不能自由地變成東西,東西不能自由地變成錢,價格就是扭曲的,資源配置就是錯誤的,人不能盡其才,物不能盡其用。真正的經濟學家一定是一個自由主義者,贊成控制的經濟學家不是真正的經濟學家,是冒牌的。一個國家是不是市場經濟國家,就看它有沒有經濟自由,它的價格是不是正確的。從經濟的角度講,自由幫助了我們的經濟增長。
馬國川: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前,價格是高度扭曲的。
茅于軾:中國是不是一個市場經濟國家?現(xiàn)在有很多爭論,有的說是,有的說不是。中國確實還有一些不自由的東西,比如說土地、外匯、銀行利息率等。所以,有些國家認為中國不是市場經濟國家。但是老實說,哪個國家都有這些問題,美國算是自由的,也有物價管制,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再說自由對于經濟之外的用場。沒有一個人說我喜歡不自由,人都喜歡自由。問題是,誰妨礙了我們的自由?答案就是有些人有特權,或者說不自由的原因是不平等。世界上,自由度高的國家都是比較平等,沒有特權的國家,要是有特權,老百姓就沒自由了,他們的自由被大大小小的官僚剝奪了。所以說,自由是一個人發(fā)展的必要條件,沒有自由,人得不到發(fā)展,自由也是經濟發(fā)展的一個必要條件。所以,中國改革30年可以歸結為自由的不斷擴大,平等的不斷擴大,這一點跟以前比確實非常了不起。
馬國川:進步非常明顯。
茅于軾:非常明顯。自由度的不斷擴大,也就是人權的改善。自由和平等說起來就是人權嘛,當然,我們現(xiàn)在還沒變成發(fā)達國家,差在什么地方?差在自由上。從計劃經濟的不自由、不平等,變成一個自由、平等的文明國家,我們現(xiàn)在還沒走完這段路。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在我看,是繼續(xù)擴大人們的平等,也就是對人權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