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失之交臂
18世紀中期,木材匱乏引發(fā)能源危機,這使得英國人毅然決然地在熱能和機械能領域實現(xiàn)轉軌,通過調整能源結構實現(xiàn)了國家整體性的產業(yè)變遷,完成了經濟史上的重大轉折,由此引發(fā)了第一次工業(yè)革命。
如果我們可以穿越時空隧道來到18世紀初的英國,會看到一條條清澈的河流、林立的紡織工廠,看到水流推動舊式紡車緩緩轉動,聽到紡車吱呀吱呀的聲音。
1764年,紡織工人哈格里夫斯發(fā)明了珍妮紡紗機,實現(xiàn)了多錠紡紗,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于是,我們可以看到英國約克郡布匹交易大廳里摩肩接踵,一匹匹紗布薄似蟬翼—由于騾機和自動紡紗機的發(fā)明,紡紗產品的質量實現(xiàn)了飛躍。
1782年,聯(lián)動式蒸汽機問世。從18世紀下半葉開始,蒸汽機廣泛應用于生產領域。與其說這是瓦特的功勞,不如說是煤炭的貢獻,因為正是后者方便運輸、熱效率更高的特有屬性,使這種新設備得以被任何一家工廠或礦山采用,而不是必須把廠址選在木材產地附近或河邊。
機器大工業(yè)的發(fā)展離不開煤炭和鋼鐵,煤炭是近代工業(yè)的首要能源,鋼鐵是制造機器的材料。英國正是因為這兩種基礎原材料豐富,才得以在稱霸世界的道路上走得飛快。
蒸汽機還帶給英國人開拓世界航線的信心,他們駕著以煤炭為燃料的大船,在全球廣泛建立殖民地,最終擴張為日不落的大不列顛帝國。
誰擁有資源,誰就能搶先一步。
雖然早在9世紀就有過英格蘭修道士燃煤取暖的記錄,但大部分英國人在17世紀之前對煤炭還是無動于衷,因為英國擁有廣袤的森林,足以滿足英國人冶鐵與取暖的需求。15世紀流行于英國的鼓風爐就是以木炭為燃料的,一家煉鐵廠每年要消耗1 036平方公里以上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