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發(fā)展單位的概念
理想狀態(tài)下,指數型會計單位應該有多種不同的形式,代表著不同的真實價值概念。其類型越多,人們在定義支付條款時的選擇越多。我們也不能把自己的經濟活動局限于購買力永久恒定的指數型會計單位上。假設你是一家企業(yè)的經理,正在籌劃招聘一位長期雇員,并且我們具備了一種被稱為“通用時長”的指數型會計單位,這種單位代表了你的企業(yè)所在地區(qū)雇員的常見薪酬水平,它不是一種法定的最低工資標準,而是根據已發(fā)布的工資指數計算得出的實際市場工資水平指數(或許包含一定的故意調低的成分,我們將在下面繼續(xù)分析)。假設你愿意向這位擬聘用的員工支付每小時3通用時長的薪酬,那么如果目前每小時工資指數為5.25美元,那么1通用時長也就是5.25美元,他的薪酬就是每小時15.75美元。當工資指數上漲到每小時5.50美元時,你就要支付給他每小時16.50美元。你總是可以改變以通用時長計算的工資數額,最重要的是你不用再花力氣保證自己員工的薪酬水平和其他同類人員的薪酬處在同一水平線上。以通用時長計算工資之后,雇主不用每年都根據通脹或其他經濟變動重新規(guī)劃薪酬體系。這既可以避免調整工資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錯誤,也能改善雇傭雙方的關系。
目前,個人薪酬與房租一樣呈現鋸齒狀排布,在前后兩次薪酬調整期間呈現下跌態(tài)勢,然后在實際調整時點出現暴漲,隨后又出現下跌。我們一生當中都在不斷重復經歷這種波動,但是我們建立制度的初衷并不是期望看到這種情況。如果使用通用時長為薪酬單位,將可以避免這種現象的出現。
我們同樣可以使用其他形式的會計單位。比如老齡籃子,一個與籃子類似的單位,只不過這個單位使用的市場籃子中包含的是老年人消費的物品。如果說通用時長代表的是無差別勞動力一個小時的薪酬水平,專業(yè)時長就應該代表按專業(yè)區(qū)分的勞動力一個小時的薪酬水平。這些單位的名字都很簡單,比較直接地反映了其背后的簡潔的概念,人們應該能夠簡便地使用它。
除了通用時長和專業(yè)時長,我們還應該編制勞動生產率指數或邊際產量指數。有的受雇者更愿意以生產效率界定自己的薪酬,而不愿意按照時長界定薪酬。因此,當一個經濟體中的工人的生產效率提高時,他們的薪酬也會隨之增加,并非只有在勞動力市場認可他們的生產效率時才做出改變。
我們甚至可以創(chuàng)設與各國國內生產總值保持穩(wěn)定比例關系的單位,甚至是與全球國內生產總值之和保持穩(wěn)定比例的單位。使用此類單位界定支付條款,所付出的額度與全世界的經濟資源都保持相對穩(wěn)定的比例,與理論金融學所講的終極“市場化投資組合”的效果如出一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