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大家選出來的四首晏殊的詞,可能都非常平淡,完全是一般人會有的生活細(xì)節(jié),比如下面這首《撼庭秋》。
別來音信千里,恨此情難寄。碧紗秋月,梧桐夜雨,幾回?zé)o寐!樓高目斷,天遙云黯,只堪憔悴。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
“別來音信千里,恨此情難寄。碧紗秋月,梧桐夜雨,幾回?zé)o寐?!贝蟾挪贿^是講一個失眠的經(jīng)驗吧,一個朋友離開以后,連讓對方知道自己情感的機會都不多?!氨碳啞币簿褪堑G色的紗,垂下來,它和珠簾非常相似,都是宋代生活里為了不讓鳥蟲隨便跑進(jìn)來而設(shè)的。臺北故宮的宋代文物展中,有一張畫是描繪宋代文人生活的,可以看到他們怎樣用屏風(fēng)、簾、紗來處理生活空間?,F(xiàn)代生活中分隔我們的空間的大概只有墻,可墻分隔出的其實是一個蠻僵硬的空間,而簾、屏、紗的“隔”則在生活空間里形成了一個很有趣的關(guān)系?,F(xiàn)在日本的居住空間里還常常用到屏、簾這些東西,可是在我們的生活空間里,大概除了墻就不知道還有什么其他的隔斷可能了。
紗和簾絕對是可以入詩的東西,因為它既是隔斷,可是又通透。隔著簾和紗的光線是非常特殊的,“碧紗秋月”是說人在室內(nèi),可是透過綠色的紗帳,他可以看到外面秋夜的月亮,月光是通過紗和他發(fā)生關(guān)系的?!氨碳啞焙蜕弦皇自~提到的“珠簾”其實都造成一種視覺上很特殊的迷離效果?!拔嗤┮褂辍笔窃谥v夜晚的雨水打在梧桐葉上產(chǎn)生的聲音效果?!氨碳喦镌隆笔且环N光線,“梧桐夜雨”是一種聽覺,作者視覺的經(jīng)驗和聽覺的經(jīng)驗組合成為詞的美學(xué)記憶,然后落到“幾回?zé)o寐”。一個夜晚常常失眠的孤獨的人,才會看到“碧紗秋月”,聽到“梧桐夜雨”。
我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問:他這個時候感傷嗎?可是恐怕也有另外一種情況,那就是喜悅:在失眠的夜晚,你看到了戶外的月光。生命里面的喜悅和感傷都在一起的時候,可能它會形成另外一個超越感傷和喜悅的心境,我覺得這種心境比較接近宋詞真正想要追求的東西。
“樓高目斷,天遙云黯,只堪憔悴。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我們在讀“心長焰短”四個字的時候,也許很容易就錯過了。它好像只是在描寫一個人看蠟燭的情景,而這個蠟燭不過是唐代曾被李商隱描述過的“蠟炬成灰淚始干”的蠟燭。可是晏殊對蠟燭的感受是不同的。大家知道蠟燭當(dāng)中有一條燭芯,燭芯還很長的時候,火焰已經(jīng)越來越短,因為蠟燭快要燒完了。張愛玲說她最喜歡這四個字,她覺得“心長焰短”是一種生命狀態(tài),它不是在講蠟燭,而是在講一種極大的熱情已經(jīng)燃燒得要到最后了,你內(nèi)在的激情還那么多,可物質(zhì)能夠提供給你燃燒的可能性已經(jīng)那么少了。我想這也是宋詞有趣的地方,好的創(chuàng)作者大概才能真正體會到“心長焰短”是這首詞當(dāng)中最重要的四個字,講出了人生中某一種熱情將要成為灰燼、將要結(jié)束的狀況?!跋蛉舜箿I”當(dāng)然是在延續(xù)唐詩中蠟炬流淚的意象。
在我們前面介紹的晏殊的兩首作品中,很明顯,都沒有大事件,沒有大野心,都是在安靜地描述生活周邊的事物——無論紅燭也好,燕子也好,秋月也好,夜雨也好,都是身邊景象。在宗教方面,唐代的佛教追求菩薩的莊嚴(yán)與華麗,可是宋代的羅漢就變成了非常平民化的形象。比如濟(jì)公,修行原本就是生活里的一部分,他不會刻意地把自己提高到佛或菩薩的偉大。你不會覺得羅漢偉大,而是覺得他親切、可愛,仿佛有一種夜市中人的樣子。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宋代的宗教、文學(xué)藝術(shù)都在往世俗生活走,當(dāng)一切向外征服的野心都揮灑完畢,回來安分做人成為他們真正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