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之二。所謂的“小資情調(diào)”,往往指涉知識分子身上與工農(nóng)兵截然不同的審美情趣、修養(yǎng)舉止、思維方式等等。這些因素是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與所處的環(huán)境、接受的教育、個體的性格差異等有很大關系。這些特質(zhì)一旦形成,就會深入骨髓,短期內(nèi)很難改變。作家無疑也是知識分子,這種知識分子的特質(zhì)同樣也會在他們的身上體現(xiàn)出來。所以,雖然他們竭力地想使自己筆下的人物“面貌一新”,成為一個改造好的、成長起來的“新人”,但他們自身這種知識分子身份的局限性往往使這種努力只能是徒勞的。比如《紅豆》中的女主人公江玫,雖然作者安排她在革命的重大關頭結束了那段理所當然應該結束的愛情,但是,時隔多年,故地重游,面對那“血點兒似的兩顆紅豆”,她依然會“淚水遮住了眼睛”,流露出對往事的留戀,從而表現(xiàn)出“成長”的不徹底性。
矛盾之三。改造與成長的規(guī)約,按照當時意識形態(tài)話語所設定的基調(diào),應該是一種批判的態(tài)度。無論是改造還是成長,都意味著對原“我”的否定。只有當改造和成長完成的那一刻,作者才能流露出贊賞的微笑,但是,一旦改造和成長完成,也就意味著人物命運的終結、作品的結束。所以,這個規(guī)約本身對作家的要求應該是始終保持清醒的批判立場,與人物保持一定的情感距離。但是,改造與成長又是一個積極的過程,需要作者的肯定和贊揚。從邏輯上來講,二者并不矛盾,否定人物原有的缺陷和肯定人物的進步內(nèi)在上是一致的。困難的是,這種愛憎分明的立場在操作中很難做到界限分明。作為作者筆下一個成長著的正面形象,作者往往憐愛有加,批判的意識就會相應弱化,所以經(jīng)常被指責為對人物的缺點抱有欣賞的眼光。
當然,“十七年”時期的知識分子題材小說之所以遭到批判,還有其他一些方面的原因,我們在這里探討的只不過是改造與成長這個規(guī)約本身所引發(fā)的一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