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部分(4)

惜別 作者:止庵


“死生存亡,窮達(dá)貧富,賢與不肖,毀譽(yù),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規(guī)乎其始者也?!保ā兜鲁浞罚?/p>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大宗師》)

也就是說,人對此既不能預(yù)知,亦無從左右,那么只好作為前提接受下來。如果真能做到這一點,至少是得道的初步了。是以《德充符》云:

“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p>

《天運》更云:

“圣也者,達(dá)于情而遂于命也?!?/p>

我曾在《肖斯塔科維奇回憶錄》里看到一段古代的祈禱文:

“主啊,請賜給我力量去改變能夠改變的事物。主啊,請賜給我力量去忍受不能夠改變的事物。主啊,請賜給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的差別?!?/p>

說來與《莊子》是同樣意思,盡管表面看來,略有積極與消極之別。肖氏說:“對這段祈禱文,我有時候喜歡,有時候憎恨。雖然我的生活已臨近結(jié)束,可是我既沒有這種力量,又沒有這種智慧?!蔽矣X得那祈禱文始終只能心中默誦,及至開口,就是承認(rèn)自己無法做到。孟德斯鳩臨終說“帝力之大,正如吾力之為微”亦系此意,然止是陳述事實而已。我把這意思寫進(jìn)了我的《云集》的序,那是在母親剛剛生病之際。

人無不死,所活的年歲卻有長有短,這似乎影響著對于“死”的評估。有個“夭”字,與“壽”相對?!度龂尽な駮は戎鱾鳌放崴芍⒁齽溥z囑云:

“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復(fù)恨?!?/p>

這番話略經(jīng)修改寫進(jìn)《三國演義》,我小時候讀書就留意了,至今一直記得。高壽甚至可以抵消死的意義。向有“喜喪”一說,也就是“活夠本了”。平常談及某人死亡,每說“享年”多少,仿佛是一種占有,一筆財富。細(xì)細(xì)想來,也的確如此。

母親去世后的第二個圣誕節(jié),她那位朋友沒有再寄賀卡來。第三個圣誕節(jié),也是如此。

又有一扇人間之門對已經(jīng)不存在的母親關(guān)上了。

《莊子》講的“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乃是分成兩個層次:低者是“認(rèn)(可)命”,承認(rèn)“不可奈何”;高者是“認(rèn)(識)命”,如此方能“安之”。蓋在作者看來,因為我們只是站在生的立場體會從生到死這一變化,關(guān)于生與死的認(rèn)識難免帶有局限性,我們并不知道假如站在死的立場對此會有什么看法。即如《齊物論》所云:

“予惡乎知說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

知并不限于生之所知,應(yīng)該立足于一個更大的一并包容了生與死的立場去看待這一問題,那樣恐怕就不至于一味“說(悅)生”、“惡死”乃至“蘄生”了?!洞笞趲煛匪啤笆肽芤詿o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體”、“彼以生為附贅懸疣,以死為決 潰癰,夫若然者,又惡知死生先后之所在”,都是把生與死分別看成屬于一個總的過程或大的循環(huán)之中的兩個階段 ;從同為“階段”這點而言,彼此也就沒有差別,如《德充符》所云“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 ;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此即《秋水》講的“以道觀之,物無貴賤”。能夠“以道觀之”,就是得道?!洞笞趲煛吩疲?/p>

“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p>

我讀《莊子》,總覺得作者將生死之事看得很重,如《德充符》所云“死生亦大矣”,乃至非要有種說法,非要從這種說法中得到解脫不可?!笆胫郎嫱鲋惑w”,既是減弱生的意義,更是減弱死的意義,是通過減弱生的意義來減弱死的意義。以此來看《列御寇》所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