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余論

元代平話研究 作者:盧世華


作為中國長篇通俗小說的第一個繁榮階段,平話對明清章回小說 的發(fā)展有著深遠影響。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如果沒有平話在內(nèi)容上、 社會影響上所做的準備,如果沒有平話所做的創(chuàng)作方法示范,如果沒 有平話創(chuàng)作和流傳的實踐經(jīng)驗,明清章回小說是不可能出現(xiàn)并取得成 功的。     明清章回小說直承元刊平話而來,它們繼承了元刊平話的內(nèi)容、 創(chuàng)作方法、風(fēng)格等等。它站在平話的肩膀上,才有了代表一代之文學(xué) 的成功和繁榮。在繼承的同時,章回小說也對平話進行了巨大的改 造,一些成功的改寫之作如《三國志通俗演義》《、封神演義》等,其影響 遠遠超過了平話,也因此能夠代替平話成為長篇小說的范式。到了明 代晚期,平話作品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人們幾乎忘記了盛行一時的 元代平話的本義。     明清章回小說對元代平話的繼承首先表現(xiàn)為對平話內(nèi)容結(jié)構(gòu)的 吸收。這種內(nèi)容上繼承的痕跡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這個問題,許多 學(xué)者都曾經(jīng)討論過。     趙景深把《武王伐紂平話》與《封神演義》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封神演 義》從開頭到三十四回,除敘述哪吒出世的第十二、三回外,幾乎是完 全依據(jù)平話來擴大改編的。從第三十一回起,才脫離平話,專寫神怪 部分,然而仍插入烹費仲和伯夷、叔齊諫武王的兩小節(jié)。直到第八十 七回后,又采用平話的敲骨剖孕婦、千里眼、順風(fēng)耳、火燒鄔文畫等 情節(jié)。①     孫楷第在《日本東京所見小說書目》中說: ①《(封神演義>與(武王伐紂平話>》,見趙景深《中國小說論集》,上海:永祥印書館   1950 年版。余  論 2 4 3     觀書《( 封神演義》——引者注)中所演,實亦與元刊本《武王 伐紂書》平話略同。則與此《封神演義》即就元本擴充之,乃顯然 之事,(小字注:封面猶題《:武王伐紂外史》,即襲元刊稱也。)余邵 魚編《列國傳》,遠在萬歷丙午(三十四年)之前,開端所記武王伐 紂事,亦與今所見元刊本平話略同。則與此《封神演義》所據(jù)殆為 同一底本。① 他認為《封神演義》和余邵魚《列國志》都是以《武王伐紂平話》為底本, 并認為余邵魚《列國志》遠在《封神演義》之前。他還提出疑問“:元本 《武王伐紂》之后,萬歷間《封神演義》之前,是否尚有過渡之同類小說, 今亦不能斷言也。"②     周貽白對《武王伐紂平話》《、列國志》和《封神演義》加以對比比勘 認為《:封神演義》在寫作時曾參考過《列國志》的西周部分。若以全書 言之,則《列國志》西周部分,實對《封神演義》之成書,具有莫大助力。 這部《列國志》的西周部分,實在就是《武王伐紂》與《封神演義》之間的 一部“過渡之同類小說’。⑧     鄭振鐸認為《三國志平話》“雖是原始的《三國志通俗演義》,雖是 后來的《三國志通俗演義》的一個骨架子,然后來的《三國志通俗演義》 的內(nèi)容卻已完全包括于此了’。④     《三國志通俗演義》不僅繼承了《三國志平話》的框架結(jié)構(gòu)和故事 內(nèi)容,也同時對其內(nèi)容進行了大量的增刪改編。鄭振鐸仔細比較《三 國志平話》(本段文字簡稱之為《平話》)和《三國志通俗演義》(本段文 字簡稱為《演義》),論述了《演義》對《平話》的成功改進。他總結(jié)了四 個方面。第一是削去流俗傳說中太過荒誕不經(jīng)的事實,如張飛打段圭 讓,殺太守,誅督郵;曹操勸漢獻帝讓位于其子曹丕;龐統(tǒng)既投了劉備, 不得意,又去勸說沿江四郡皆起叛劉之類。這些多是一見便可知其為 ①見孫楷第《日本東京所見小說書目》,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 1958 年 5 月版,89   頁。 ②同上書 3 頁。 ③周貽白《(武王伐紂平話>與(列國志傳>》,見沈燮元編《周貽白小說戲曲論集》,   濟南:齊魯書社 1986 年 11 月版,25 頁。 ④鄭振鐸(- 國演義的演化》,見《鄭振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 2004 年   2 月版,105 頁。2 4 4 元代平話研究 荒謬的情節(jié)。第二是增加了許多歷史上的真實事實:如《三國志》中原 有的一些較好的故事姜維、鄧艾和鐘會等人的故事;又如歷史人物的 詩詞;又如表章書札等。第三是改寫了許多虞氏刊本已有的故事。這 一點是主要的,羅貫中原是全部改寫的,特別是《平話》中許多謬誕不 經(jīng)的地方,例如張飛獨據(jù)當陽長坂橋一段,虞氏本以為張飛大喊一聲, 竟喊斷了長坂橋,喊退了曹軍,這是很可笑的傳說。羅氏知其無理,便 將其改作了張飛大喊一聲,嚇破了曹操身邊的侍從夏侯杰之膽,跌落 馬下而死,曹軍為之驚退者三十里。這一點是比較可能的。第四,最 重要的一點《,演義》保存了《平話》的一部分舊事而大加增飾,將原來 只占一頁篇幅的故事變成好幾十頁。其改寫的總的特點是拋棄民間 的傳說,而回轉(zhuǎn)到真實的歷史中去。① 周兆新在《三國演義考評》里也 對這一問題做了更深入細致的比勘和總結(jié),此不多引用。②     《三國志平話》《、武王伐紂平話》對于《三國志演義》《、封神演義》 等書的影響巨大。而其他元代平話作品后來也有同題材的章回小說 產(chǎn)生。程毅中更集中地論述了從《續(xù)前漢書平話》到《兩漢開國中興傳 志》《、全漢志傳》《、二十四帝兩漢志傳》以及《西漢通俗演義》和《東漢 通俗演義》五種的傳承過程及其改編方式③,顯示出平話與后代歷史 演義小說內(nèi)容上的深刻聯(lián)系。其他論述到《五代史平話》對《殘?zhí)莆宕?史演義傳》的影響;論述到《前七國春秋平話》《、后七國春秋平話》對于 《前后七國志》等小說的影響等,此不多引述。     演義改編的傾向也有不同,有向史實靠攏的,也有進一步虛構(gòu)的。 《三國志通俗演義》對《三國志平話》的繼承和增刪就是修改平話的故 事以靠近史實,并大大增加了內(nèi)容,把平話的故事細致化。余邵魚《列 國志》對《武王伐紂平話》的改編做法也是如此。而《封神演義》對《武 王伐紂平話》的改編則是另外一個典型,其增刪的方向是讓平話故事 變得更離奇,使其變成神怪的斗爭,從而脫離了歷史小說的范疇。     緊承元刊平話而來的明代章回小說的繁榮出現(xiàn)在明代中期嘉靖 年間。以《三國志通俗演義》等為代表,庸愚子之序?qū)ζ皆挕把赞o鄙 ①鄭振鐸《三國演義的演化》,見《鄭振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 2004 年   2 月版,108—110 頁。 ②見周兆新《三國演義考評》,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 1990 年 12 月版。 ③見程毅中在2004 年 9 月在“小說文獻與小說史國際研討會"上提交的論文《從   (前漢書平話>到(東西漢演義>——略論明代通俗小說發(fā)展的累積過程》。余  論 2 4 5 謬’“、失之于野’的看法具有普遍性,因此,在這一時期,對平話的改編 顯示出了偏向正史的特點。另一方面,這時期的演義普遍傾向于演全 史,而不像平話那樣專門記敘爭戰(zhàn)之事《,三國志通俗演義》就補充了 許多三國時代的故事,從而使從黃巾起義開始一直到三國歸晉的過程 顯得十分完備,成為“宇宙之大帳簿’。有些書光從書名就可以看出, 如《全漢志傳》《、春秋列國志傳》等,顯然是以演全史為目的的。①     明代章回小說對于元代平話除內(nèi)容上的繼承和改編外,在語言、 人物形象上改編也很多,更甚者是思想觀念的變化。鑒于這些問題較 大,是平話研究應(yīng)該進一步思考的,在這里不展開論述。     對比平話和章回小說:平話更接近說話人的原初表演內(nèi)容,潤色 較少,我們從中能更清楚地了解當時的民間文學(xué)特點和說話表演的特 點。經(jīng)過章回小說的改編,思想統(tǒng)一了,結(jié)構(gòu)嚴謹了,人物崇高(高深) 了,語言精美了。章回小說對平話的改編過程實質(zhì)上是思想內(nèi)容上一 次拔高和統(tǒng)一的過程,可是,平話中那種豐富多樣的本色天真的人物、 內(nèi)容和坦率的思想傾向,在章回小說里就不復(fù)存在了。當然,人物也 就虛偽了,所謂“劉備摔阿斗刁買人心’的民間說法正是一針見血地評 價了這些道貌岸然的高大人物。平話正如春天河岸自由滋生的野草, 而演義則像經(jīng)過修剪的人工園林。修剪之后雖然說明顯地整齊了,可 是也失去了最初的自然本色之美。所以,在今天看來,章回小說并不 能完全替代平話的價值,其改編雖主要是有得,但也是有失的。     總之,從平話和章回小說的關(guān)系來看,正是有了平話,章回小說才 有了創(chuàng)作的基礎(chǔ),才可以增刪修改,如果沒有平話的骨架和創(chuàng)作示范 作為基礎(chǔ),驟然出現(xiàn)《三國志通俗演義》和《列國志》《、封神演義》這樣 的大部頭小說,是不可想像的事情。從上述簡單的分析可以看出,許 多明清章回小說的祖本都是平話,平話雖然相對簡略,可是對于章回 小說的創(chuàng)作卻是很基本、很關(guān)鍵的,有了平話的盛行,才有了明清章回 小說的誕生和繁榮。 ①參考紀德君《中國歷史性小說藝術(shù)流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 2002 年 3   月版,138—142 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