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歌詠與會者具有托心于《老》《莊》的共同志趣。
“莫非齊所托”,意謂與會者有共同的精神寄托,即《老》《莊》玄理?!霸煺妗敝罢妗?,指宇宙的真諦妙理?!靶庇谩独献印妨抡Z:“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老子將天地萬物的產(chǎn)生,喻為一位偉大母親的誕育;這里即指萬物之所由生存、發(fā)展的玄妙根由?!吧媸廊暨^客”喻人生短促?!肚f子·齊物論》說人不該憂懼死亡;懼怕死亡者好比是少小離家客游而不知?dú)w返一樣。當(dāng)然死之悲哀究竟難以擺脫,故“人生天地間,忽如遠(yuǎn)行客”(漢代《古詩》)之慨屢見于吟詠。王羲之于此也是欲超脫而又不能。他還是只能以安時處順、隨順自然自解?!扒白R”二句即表明此種心情。前識,遠(yuǎn)見卓識,語出《老子》三十八章?!独献印氛J(rèn)為世人所謂“前識”,用盡機(jī)巧之心,實乃“道之華而愚之始”,因為它違背“自然”的原則。王羲之此處說不企羨聰明卓識,要緊的是“體道”,即聽任自然的化遷。那樣方能心境空明,不生煩惱。“虛室是我宅”便是說,追求心之清明,乃是我們的依歸?!疤撌摇敝感?,《莊子·人間世》有“虛室生白”之語。
“遠(yuǎn)想”四句,歌頌與會諸人的交游乃是體道之交。詩人另有一首四言《蘭亭詩》云:“詠彼舞雩,異世同流?!敝浮墩撜Z·先進(jìn)》所載“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之事,所懷想的是孔門師弟。當(dāng)時與會者詩中也多有尚想古人之意,或仰莊周,或懷巢、許。“何必謝曩昔”,言我等今日之游亦不讓古人?!跋嗯c無相與”用《莊子》語?!肚f子》說體道者的交往與世俗不同。他們?nèi)纭棒~相忘乎江湖”那樣,“相忘乎道術(shù)”,所謂“君子之交淡若水”(《山木》);因此說是“相與于無相與,相為于無相為”(《大宗師》)。這種交往自亦不拘形跡,不拘守世俗禮教,故云“形骸自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