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感時嘆逝推理散憂——讀王羲之《蘭亭詩》(2)

名家講古詩 作者:《文史知識》編輯部


第二章,寫觀賞山水群品,獲得神暢理得之趣。

“寄暢在所因”,承上一章末二句而言。因即依、順之意。不僅要做到隨遇而安,還要隨遇而樂,有意識地隨其所遇而求暢神之趣。觀賞大自然自是其重要途徑之一?!把鐾倍?,即《蘭亭序》中的“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由此正可“極視聽之娛”,自由地從造物者之無盡藏中獲取精神的愉悅。

而當此仰觀俯察之際,詩人同時也在悟“理”。原來在晉宋人眼中,山水“質有而趣靈”(宗炳《畫山水序》語),而此靈趣又與宇宙之理交融而不可分,山水原是“道”、“理”的體現(xiàn)。因此,對于大自然的審美觀照,同時也就是哲理的領悟。故曰“寓目理自陳”。這種領悟當然帶著直覺甚至神秘的意味,正與那“妙處難與君說”的審美愉悅的獲得相似。

“大矣造化功”以下四句便是詩人所悟之理。“群籟”,指詩人耳聞的大自然中種種音響,亦喻群品、萬物?!肚f子·齊物論》以山林群籟為喻,說明萬物雖千差萬別,但都自然而然,“道通為一”;在“道”的面前它們都是齊同、平等的?!叭f殊莫不均”之說就是受此種觀點影響。深受《老》《莊》薰陶的詩人,看著崇山峻嶺、茂林修竹等等都沐浴在燦爛的春陽之下,平等地享受著造物的恩惠,那么生動繁復,又那么和諧統(tǒng)一,自然很容易涌起一種萬物均齊的情愫;而且感到自己也作為平等的一員回歸到這無限和諧之中,與萬物相親,“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故曰“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親”。詩人融入忘懷物我的無差別境界之中,這境界是哲理的,也是審美的。與王羲之同時的簡文帝入華林園,說:“不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世說新語·言語》)也是類似的感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