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結語

追求與選擇 作者:暢廣元 李西建


結 語 在較為全面地思考和研究了全球化時代文學理論應有的價 值取向,和為實現(xiàn)這一價值取向,文學理論家必須科學地借鑒、 選擇與重構其理論路徑之后,我們理應有一個清晰的結語。特 別是,全球經濟危機的蔓延,“重新思考全球化" 成為國際理論 界的一個重大課題,我們的“結語" 就不能只考慮自己論證的 內在邏輯的需求,還應從 “人類面臨的最危險的不足" —— “在全球范圍內開展有效的共同行動的需要與國際社會滿足這一 需要的能力之間的差距”①——這樣的角度作出屬于精神境界層 面上的回應。因此,這個“結語" 不是要為文學理論的發(fā)展做 出某種強性規(guī)范,而是要激勵一種新的治學精神,以便我們在 今后的文學理論研究中始終保持一種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意向。 新的治學精神旨在發(fā)展“人的文學”②,其核心理念是“以 ① [美] 莫伊塞斯·納伊姆:《重新思考全球化》,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 3—4 月號 ,《參考消息》2009 年 3 月 14 日。 ② “ 人的文學" 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提出的一個口號,今天我們沿用它, 是為了在全球化語境下更好地繼承健康的“五四" 新文化精神,而不是簡單地搬用 舊口號?!叭说奈膶W”是對“人民的文學" 在精神上的集中和凝練,它期望文學能 真正走進人的心靈。結 語 369 人為本”。中國是一個非常推崇政治權威的國家,要講“以人為 本”就必須先從國家權力運作的根本 目的來認識。在我們看來, 政治上的“以人為本",就是要實現(xiàn)人的富有、幸福、進步和社 會的和諧發(fā)展。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以人為本" 與“執(zhí)政 為民" 的完美結合,具有強大的潛在力量,它召喚著人們據此來 重新認識國家權力機構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執(zhí)政者應是人民的公 仆,其執(zhí)政地位也只是做好公仆的一種特定的、國家上層權力結 構的一個關鍵的負責角色,它絕無高于、大于或優(yōu)于人民的地 方,而且,其真正“為民" 的狀態(tài)如何,在健全的法制社會, 還應由有法律程序保障的人民來評說。這是一個具有現(xiàn)代意義 的、關于歷史的認識論原則,它的價值就在于,改變以往以執(zhí)政 者的視覺為社會的視覺這一傳統(tǒng)習慣,激活的是實際的,不是話 語中的,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意識。中國的學人 (包括文學理論 家) 擺脫“附屬" 后的自主、自覺精神,之所以會穩(wěn)步高揚, 就是由于有這一認識論原則所激發(fā)的社會整體精神境界的提高, 并為其構成新的發(fā)展語境的結果。從文學人的實踐看,“以人為 本" 就需要文學人繼續(xù)高揚自主、自覺的精神,并將其轉化為踏 實認真的“人的文學”的實踐。當年魯迅和許壽裳在弘文學院 思考過的“大問題”: “ 一、怎樣才是最理想的人性? 二、中國 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 三、它的病根何在?"① 從文學人對 當代人的本真生命的體察和對其文學性表達的經典性來看,都沒 有過時,它依然是“人的文學" 不能忽視的大問題。 ① 許壽裳:《亡友魯迅印象記》,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7 年版,第 19 頁。370 追求與選擇 新的治學精神要求文學理論家的高度自覺。首先,自覺地 對歷史、現(xiàn)在和未來負責。這是要明確地與維護黨派狹隘政治利 益的文學理論劃清界限。在一個時期里,“從屬于政治" 的文學 及其理論,面對重大歷史題材,是必須嚴格地站在黨性和黨的政 策的立場上寫作和評價的。在這種情況下,歷史不再是客觀的存 在,而是人們手中的面團,可以根據政治的需要,任其隨意捏 弄。呈現(xiàn)在不少文學作品和文學評論中的,是真相被掩蓋,事實 遭歪曲,人物的品格、命運任涂改的“歷史”?!叭说奈膶W" 與 其理論要直面歷史的本真,為了讓真相大白于天下,還人民一個 公正的說法,敢于挑戰(zhàn)這種顛倒真、善、美,混淆假、丑、惡的 “文學" 及其“文學評論"。其次,自覺地對文學負責。文學是 具有自己的生命力的,“男女有所怨恨,相從而歌。饑者歌其食, 勞者歌其事。"① 文學的天性就是反虛假的、反矯情的,在文學 領域里,凡是逆人性而動的,凡是不尊重文學性的寫作,都是對 文學不負責任的,終究要為時代所淘汰?!叭说奈膶W" 理論要對 文學的生命和命運負責,它決不玷污文學的真實性。面對人性的 美好展示和人性受戕害、人權被剝奪的事件,出自真誠地贊美和 批判,伴隨著對其表達的文學性的有益探索,便是其最基本的原 則。最后,自覺地對自身的價值負責。文學理論的價值在于其對 人的文學生存的審美評價和說明所具有的普遍性。組成共同體的 人群,其意義世界往往具有某種相應的同質性。強調文學服務性 ① 何休:《春秋公羊傳宣公十五年解詁》,《春秋公羊傳注疏》,卷十六,四庫 備要本。結;日 語F日 3J 7, 1■ 的文學理論走向極端,就只承認同質性,不承認差異性,甚至把 同質性縮小到具體的政策或領袖的某些言論,于是,個體文學人 的最高信仰就是把一切獻給它,重要的不是對人的文學生存負 責,而是對政策和領袖負責。這樣的文學理論的政治宣傳性壓制 甚至否定自身的學科性,常是伴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成為被冷落或 遺忘的對象。“人的文學" 理論在尊重共同體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的同時,強調人的文學生存的個體意義,強調文學人自己意義世 界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強調文學活動中主體的文學比較、文 學選擇所應承擔的歷史責任,認為能夠勇于對自己意義世界負責 的文學人才是真正可信賴的。實踐已經證明,在人的文學生存 中,越是認真關注和研究個體文學人的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新,文學理論的 學理越有可能具有相應的普遍性。 新的治學精神要求文學理論家的學術生存能夠進入一種從 容狀態(tài)?!叭说奈膶W" 理論應是從容的研究成果。從容,是深諳 文學和學術規(guī)律的學者從事其學理研究和思考的基本心態(tài),也 是其信念堅定的一種表現(xiàn)?!叭说奈膶W" 理論不急功近利,它希 望研究主體具有健康的學術生命。在文學理論的研究和創(chuàng)造中 立志追求自己獨到的理論發(fā)現(xiàn)者,其學術行為是從容的。他懂 得,從容了,就易于細致觀察和思考,就有可能超越“一般" 的束縛,于變化萬千的歷史或現(xiàn)實的文學現(xiàn)象之中,發(fā)現(xiàn)有價 值的“特殊”,并在體察、品味、探究“特殊" 的過程中,獨 具慧眼地捕捉到點燃自己心靈理論火花的東西。與聽命于“他 者" 的那種“先掛起一個題目,做起文章來”,以便在規(guī)定的有372 追求與選擇 效時間拋出,發(fā)揮其不同一般的“宣傳、鼓吹、煽動" ①作用的 文學理論研究的區(qū)別,在于它始終不渝地堅守著這樣的原則: 作為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一定要有屬于研究者的真知灼見。在 文學理論研究和創(chuàng)造中立志追求其表達的普遍性者,其學術行 為是從容的。追求理論表達的普遍性,這是極不易實現(xiàn)的奮斗 目標。沒有對中國的經驗與傳統(tǒng)文學理論資源的再發(fā)現(xiàn),并在 新的理論思維層面上將這種發(fā)現(xiàn)加以科學概括,則是不可想象 的事。它需要研究主體在諸多方面,付出幾乎是不間斷的、極 辛勤的勞動以及才能和智慧,而且沒有終點。立志于此的學人, 實際上就是把自己生命對象化于文學理論的創(chuàng)新之中,他們大 都明白,不在從容的學術生命歷程中積累、探索、精益求精, 想接近這樣的目標是不可能的。與這兩種人精神上有所相通的, 是能夠在不同程度上超越世俗功利的學人,他們的學術行為往 往也是從容的。他們相信,說到底,一個人的學術生命是由其 學術成果的質量創(chuàng)造的、維護的、延長的,抱著狹隘的功利目 的從事文學理論研究和創(chuàng)造的人,憑著某種非學術性力量的支 持、炒作,或許會有機會得到某些“好處",甚至某種“優(yōu) 勢”,但其最終的歸宿卻是學術的棄兒。 新的治學精神要求文學理論家具有學術交往的品性和技能。 沒有交往就沒有人的進步和發(fā)展,學術上的交往、對話,是學 人的精神生活得以豐富和學術視野得以擴大的重要途徑。在文 學理論研究和創(chuàng)造領域中,人們的一個重要期待,就是與異質 ① 魯迅:《革命時代的文學》,《魯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 963年 版,第 3 1 3 頁。結 語 373 文化中的文學理論的交往和對話,這是“地域性的個人為世界 歷史性的、經驗上普遍的個人所代替”的必然要求。而“人的 文學”理論也正是要在多元的學術交往中求得 自身的發(fā)展的。 為了順利進入學術交往領域, “ 人的文學" 理論強調 自身的時 代、民族和文學性的特色 (中國經驗),因為事物的差異性與其 優(yōu)質的結合,是其進人人際精神交往的先決條件。20 世紀西方 不少杰出的文學理論家都為 自己創(chuàng)造了一個理論世界,人類不 同文化圈中的學人,在從那里看到了、感受到了文學理論多元 發(fā)展的可能性與必要性的同時,也深刻地意識到了新的學術主 體間性務必在多元學術交往和對話中確立并發(fā)展。這是人類的 學術研究邁上新的歷史進程的需要,它向人類表明,真正能為 人提供認知、感受和理解展示了人生和人性紛繁變異的復雜性、 多樣性的文學作品的文學理論和文學評論,其學術交往性最為 有效。文學理論的學術交往和對話最大的忌諱是強加,它的一 個基本的文明要求,就是創(chuàng)造互學、并進基礎上的各 自趨優(yōu)發(fā) 展的機遇。違背這一要求的、具有強加意味的作為,都不是在 增強自身的可交往性,而是在強化其排他性。具有交往性的文 學理論,大都具有人類意識,它需要文學人在面對“‘存在’與 ‘行動’之間的矛盾" 時,能夠“翱翔于地球之上”, “ 盡力將 事物正確地恢復原狀,盡力將過去與虛構、傳統(tǒng)分開來?!雹佟叭?的文學" 理論一定要努力增強 自己的可交往性。 ① [美] 契斯拉夫·米什沃:《獲獎演說》,《20 世紀諾貝爾文學獎頒獎演說辭 全編》,毛信德等譯,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704、709、710 頁,米什沃認 為,“翱翔于地球之上”“是詩人職業(yè)的一種隱喻”。374 追求與選擇 新的治學精神是改革開放 30 年來 中國的文學人告別“附 屬",走向自主、自覺的一個顯著特征,作為中國人整體精神進 程向前推進的一個重要標志,已經顯示出了其應有的力量。它 還在不斷發(fā)展、進步中。要看到其應有的前景,還有待文學人 的不斷奮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 德載物" ①。人們期待著,殷切地期待著。 ① 《 周易》,吳楓、宋一夫主編:《中華儒學通典》,南海出版公司 1992 年版, 第 4、5 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