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夕陽下,我被南梁的山深深打動,我與山嵐對話,我與歷史相依,我思絮自語。我再次想起劉力貞的話,到了南梁,一定要去黃河走走,那里有故事,更有傳奇。
是啊,黃河,沿著陜北穿流而下,更像一部流淌的歷史。我去黃河,去黃河邊的三交鎮(zhèn)尋找……
讀《南梁思絮》有感
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國際部高一(1)班 雷致君
在充滿傳奇的南梁,作者尋找著當年英雄劉志丹的足跡。
讀完此文后,我一直在疑惑:劉志丹是誰?以前從未聽說過他的名字,更別提他的事跡了。上網(wǎng)查詢后我才得知,劉志丹是西北紅軍和西北根據(jù)地的主要創(chuàng)建人之一,2009年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之一”——怪不得西北百姓們對他如此敬佩與懷念。
“哪里的農(nóng)民受壓迫,他們都仰望夜空,企盼有一道白馬閃過,他們從心里敬仰劉志丹出現(xiàn)。”老大爺?shù)倪@句話,充分體現(xiàn)了劉志丹的“神通”和“英勇”。雖然有一些神話傳說的成分在里面,但是我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民眾對他的擁護和依賴。
不知為何,我對紅軍英雄也有著一種深深的情愫。如今我見到身邊有很多同學對紅軍戰(zhàn)士們的故事不屑一顧,我對這種現(xiàn)象感到非常難過。革命紅軍在戰(zhàn)場上奮力拼搏,獻出自己的生命。試想,若是年輕而且嬌弱的我們與敵人抗爭又會怎樣呢?還能出現(xiàn)像王二小和小蘿卜頭這樣的小英雄嗎?這是值得我們深刻反思的社會現(xiàn)象。
在“群眾路線”教育中,重點提到了“南梁精神”。而“南梁精神”是以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為代表的共產(chǎn)黨人,在革命實踐中培育出的偉大精神。他們與人民群眾“同患難、共甘苦”,不但發(fā)展壯大了革命事業(yè),而且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距劉志丹犧牲70余載,作家沉石踏上了那片神奇的土地,尋訪劉志丹的革命足跡。彎曲的山路,簡陋的窯洞,都在訴說著當時革命條件的艱苦。陜北老大爺?shù)拿窀?、傳說等內(nèi)容,無不寄托著當?shù)匕傩諏⒅镜さ臒o限思念和愛戴。最后,作者去了黃河邊的三交鎮(zhèn),那里是劉志丹為革命犧牲的地方,但作者尋找的腳步并沒有停止,他依然在尋找,尋找……
文中還寫到了列寧小學過去與現(xiàn)在的大不相同。在作者的想象中,列寧小學是:“一座窯洞小學,洞里不算大,擺放著幾張破舊的課桌。窯洞小學是習仲勛建立起來的,由毛主席題寫的‘列寧小學’幾個字,雕刻在窯洞前,顯得分外醒目。”但如今,作者看到的是:“‘列寧小學’幾個大字掛在新校樓上,明亮的教室,寬敞的校園。”這些變化正是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先輩們?yōu)楹蟠佅碌目登f大道,我們應該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學習“南梁精神”,不忘革命先烈的遺愿,精神起來,抖擻起來,努力學習,精忠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