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金庸筆下,歷史片段是服務(wù)于小說情節(jié)需要的,兩者之中,小說是主,而歷史是賓。故而,在小說中,有一些歷史片段,發(fā)生的時間不符合史實,如蕭峰平叛的“灤河之變”;有一些歷史片段,發(fā)生的地點不符合史實,如蒙哥喪命襄陽城下;有一些歷史片段,參與的人物不符合史實,如公主招親西夏國;還有一些歷史片段,和史實完全是南轅北轍、背道而馳,比如從未抗金、一直親元的全真教三代掌教,比如一直親宋、從未犯邊的耶律洪基,令人大跌眼鏡。
不是金庸不明白,而是情節(jié)不允許。
而小說,是允許虛構(gòu)的!
當然了,金庸小說中的歷史人物,有相當一部分是完全符合其史實形象的,比如:仁慈博愛的段譽、窮兵黷武的鐵木真、深謀遠慮的忽必烈、英明神武的康熙、剛愎自用的崇禎、有勇無謀的李自成、陰險狡詐的吳三桂、好大喜功的乾隆,等等。但也有一部分人,和史實人物有所差異:有些人被高度美化了,如高升泰;有些人則被嚴重丑化,如陳友諒。
除了“史有其人”的人物,金庸小說中,還有一大批“史有原型”的人物,比如蕭峰、虛竹、陳近南、九難師太、耶律齊、鳩摩智、金輪法王、完顏洪烈等,這些人有忠有奸、有正有邪,他們在歷史上的“原型”也是多姿多彩、面目生動。
尋找這些人的“原型”,也是一種樂趣。
金庸小說中的歷史,可以用“撲朔迷離”、“似真似假”來形容,比如著名的“清初四大疑案”——太后下嫁、順治出家、雍正之死、乾隆身世,金庸就擷取了其中的三個來展開描述。雖然事實證明太后下嫁、順治出家、乾隆身世這三件“疑案”,小說和史實并不相符,但這并不影響小說的廣泛傳播,因為讀者喜歡,更何況,作者已經(jīng)提前聲明“小說家言,史家不必深究也”。
然而,眾多熱愛金庸小說的“金迷”們(包括我在內(nèi)),很多都是歷史愛好者,在閱讀小說之外,對小說中的歷史油然而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萌發(fā)了“尋根問底”的探究欲。
故而,有了這部書稿。
這部書稿主要分成七大部分:歷史、戰(zhàn)爭、人物、疑案、風(fēng)物、小說大事年表和金庸先生小傳。在歷史部分,表述了與史相符的典故、與史不符的典故、史有其人的人物、史有原型的人物;在戰(zhàn)爭部分,還原了金庸小說中蕭峰平叛、蒙哥之死、鏖戰(zhàn)襄陽、黑水之圍等經(jīng)典戰(zhàn)役;在人物部分,綜述了金庸小說中的皇帝、大臣、女主、公主和神仙;而在疑案部分,除了剖析太后下嫁、順治出家、乾隆身世的真?zhèn)?,對張三豐壽數(shù)、天地會起源和李自成下落也有著深刻的挖掘;風(fēng)物部分雖然立足于風(fēng)俗、物品,但也緊緊扣著“歷史”這個關(guān)鍵詞不放;而小說大事年表和金庸先生小傳,作為全書的補充和完善,相信也能獲得讀者朋友的認可。
這部書稿以點帶面、以人敘事、以小見大,力爭還原金庸小說中的真實大歷史(不只是中國歷史),讓讀者在閱讀小說的基礎(chǔ)上,能夠產(chǎn)生更多的興趣。寫這本書的目的不是鉆牛角尖,嘩眾取寵,也不是顯擺水平、賣弄知識,而是為了更好地和廣大金迷朋友切磋、交流、互動。我相信,我的一顆誠心,會換得金庸先生以及金迷朋友們的信任和支持。
有井水處,便有柳詞;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說。我堅信,金庸先生的小說,未來一百年內(nèi),都會長盛不衰,其魅力亦將永葆青春!作為金庸小說的“附屬”讀物,我希望這本小書也能獲得廣大讀者的好評。如此,是我最大的心愿!
謹以此書,向我最仰慕、崇拜的作家致敬!
本書還得到了新銳作家新垣平的“劍橋體”指點;著名的“大臉師太”李汀也出力甚多;“金庸茶館”的張旭婷、“金庸江湖網(wǎng)”的曾阿牛、“仗劍天涯”的張丹這三位來分別來自三大金庸網(wǎng)站的資深“金迷”也為本書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大力的幫助,在此一并謝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