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英烈
金庸在《碧血劍》“后記”里曾說過,“《碧血劍》的真正主角其實是袁崇煥,其次是金蛇郎君,兩個在書中沒有正式出場的人物”。金蛇郎君是個虛構(gòu)人物,可以拋開不談,袁崇煥其人其事值得探討。
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38歲的福建邵武知縣袁崇煥升調(diào)北京聽用,隨即單騎出關(guān)巡視遼東,豪言“予我軍馬錢谷,我一人足守此”。
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袁崇煥鎮(zhèn)守寧遠城,努爾哈赤率大軍來攻,不克,反為炮所傷,同年8月,不治而亡。袁崇煥遣使吊唁,皇太極回使致謝。
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5月,皇太極率軍傾巢而出攻打?qū)庍h、錦州,大敗而回,袁崇煥再取寧錦大捷。由于受到魏忠賢排擠,袁崇煥掛印去職,告病回鄉(xiāng)。8月,明熹宗朱由校死,其弟信王朱由檢繼位,是為崇禎帝。年底,崇禎清除魏忠賢閹黨集團。
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4月,崇禎起復(fù)袁崇煥,任命其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wù)。7月袁崇煥入都,崇禎帝召見平臺。袁崇煥慷慨陳詞,計劃五年復(fù)遼,崇禎大喜,賜尚方寶劍,許以先斬后奏、便宜行事。
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六月,袁崇煥用尚方寶劍計斬皮島總兵毛文龍。10月,皇太極借道蒙古諸部,從喜峰口入長城,繞過關(guān)寧錦防線直撲北京,袁崇煥率領(lǐng)九千鐵騎星夜回援。11月,北京保衛(wèi)戰(zhàn)爆發(fā)。12月,戰(zhàn)事正酣,崇禎將袁崇煥下獄,祖大壽失望退兵,滿桂、孫祖壽戰(zhàn)死,皇太極大掠四方后班師回國。
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農(nóng)歷六月十六,袁崇煥被以“謀叛欺君,結(jié)奸蠹國”的罪名磔死菜市口,親屬流放三千里,籍沒其家。
縱觀袁崇煥的一生,赫赫戰(zhàn)功在天啟朝,蒙冤不白在崇禎朝。袁崇煥取得寧遠、寧錦兩次大捷,打退了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代強人,其能力自不必懷疑。但,為何公認的昏君能夠養(yǎng)成戰(zhàn)神袁崇煥,而公認的勤勉之君崇禎卻容不下他呢?說好的“五年復(fù)遼”,只不過區(qū)區(qū)一年半,崇禎就喪失了耐心,將袁崇煥收監(jiān)問罪。此情此景,需要從天啟、崇禎兄弟二人的性格去分析。
天啟帝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木匠皇帝”,為人昏庸荒唐,政治能力極低,國家大事盡被魏忠賢及其黨羽把持。崇禎卻是個勤勉奮進、果斷干練的皇帝,有中興大明之志向,無荒淫懈怠之癖好,在明朝諸帝中,崇禎的個人操守堪稱優(yōu)秀。
但與之而來的,崇禎也有著致命的性格軟肋:多疑、偏執(zhí)、剛愎、自我、吝嗇、短視,這些缺點(“負能量”)綜合起來,頓時壓過優(yōu)點(“正能量”)一頭。朱由檢在執(zhí)政17年之后,終于不堪內(nèi)憂外患,只能選擇“君王死社稷”這一條路。
由此可見,昏君因為放任不管,臣下反而可以放開手腳大膽工作;而“明君”因為事無巨細親自過問,臣下處處受制,難免礙手礙腳,如果臣子既熱血又天真,輕信皇帝的許諾,成功倒還好說。若是失敗,在嚴苛問責(zé)機制下要找一只替罪羊,自然只有死路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