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明清闖“三國演義”(4)

金庸筆下的真實(shí)大歷史 作者:填下烏賊


對于崇禎的死,史學(xué)家歷來多有同情、惋惜,大概源于那份著名的血書遺詔:“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fā)覆面,任賊分裂,勿傷百姓一人?!?/p>

崇禎至死也不肯原諒他的文武臣工,認(rèn)為自己只是運(yùn)氣不好,并非真正的“亡國之君”。有趣的是,他的兩大死敵李自成和皇太極,也接受了這種觀點(diǎn)。李自成在他的《登極詔》中說明朝“君非甚暗,臣盡行私”;清人張廷玉主編的官方正史《明史》也對崇禎帝蓋棺定論:“莊烈非亡國之君,而當(dāng)亡國之運(yùn)”、“祚訖運(yùn)移,身罹禍變,豈非氣數(shù)使然哉”。

崇禎許給袁崇煥“五年復(fù)遼”的時間,給錢給兵給寶劍,卻因?yàn)闈M清鐵騎兵臨北京城下而耐心盡失,處死了自己的帝國中流砥柱。究其原因,第一是個性使然,崇禎目光短淺,急功近利,達(dá)不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境界;而袁崇煥的“五年復(fù)遼”計(jì)劃,竟然也是“圣心焦勞,聊以是相慰耳”,難免有夸??谥樱矠樽约喝蘸蟮臋M遭慘死埋下了禍根。第二是袁崇煥和皇太極陣前多有書信往來,確有“議和”(爭取時間)之事,加上漢奸鮑承先施展反間計(jì),讓崇禎確信袁崇煥有通敵賣國的不臣之心。第三是袁崇煥輕信皇帝的尚方寶劍可以“先斬后奏”,擅自處死了皮島總兵毛文龍,替滿清去除了一個背后牽制力量,引起了崇禎的不滿。第四就是袁崇煥自己太幼稚,政治手腕不夠成熟,真以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卻看不到種種血腥的前車之鑒。

綜上所述,書生意氣、理想主義的儒帥袁崇煥,遇到了極度敏感、現(xiàn)實(shí)主義的“明君”朱由檢,兩個人的性格差異太大,注定了袁崇煥的悲劇結(jié)局。袁崇煥與其說是死于皇太極的“借刀殺人”,倒不如說是死于崇禎的“有仇必報”——派你戍邊、委以重任,結(jié)果敵軍打到了京師城下,你不死還能如何?之前對你宿怨已久、積怨難消,正好新仇舊恨一起算,你不死還能如何?

金庸先生顯然是極為推崇袁崇煥的,專門為其補(bǔ)寫了一篇《袁崇煥評傳》,在“評傳”中,有兩段話我特別喜歡:

“袁崇煥卻是真正的英雄,大才豪氣,籠蓋當(dāng)世,即使他的缺點(diǎn),也是英雄式的驚世駭俗。他比小說中虛構(gòu)的英雄人物,有更多的英雄氣概?!?/p>

“他的性格像是一柄鋒銳絕倫、精鋼無儔的寶劍。當(dāng)清和升平的時日,懸在壁上,不免會中夜自嘯,躍出劍匣。在天昏地暗的亂世,則屠龍殺虎之后,終于寸寸斷折?!?/p>

大英雄萬古流芳、永垂不朽!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