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1月,《新青年》雜志改為同人期刊,由陳獨秀、錢玄同、高一涵、胡適、李大釗、沈尹默以及魯迅、劉半農輪流編輯,這種編輯辦法,令一大批擁有先進思想的人物圍繞在《新青年》四周,使《新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宣傳陣地。
這段時間,陳獨秀和魯迅、李大釗也過往甚密,其中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便是在陳獨秀催促下完成的,發(fā)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號。陳獨秀和李大釗,則在1918年12月,攜手創(chuàng)辦《每周評論》雜志,這本雜志比《新青年》更直接參與政治。
然而,隨著《每周評論》的創(chuàng)刊,1919年初,守舊派向新思潮發(fā)起猛烈進攻,同時使出卑鄙手段,造謠稱陳獨秀等人因思想激進受到政府干涉,陳獨秀已辭職、被驅逐出北大等。陳獨秀據理反駁謠言,一邊發(fā)動社會各界對守舊派進行反擊,一邊利用《新青年》、《每周評論》發(fā)動對舊思潮的討伐,“寧肯犧牲權利,不肯犧牲主義”,堅決不讓北大這塊新文化運動的中心陣地受到破壞。
蔡元培不愿北大民主自由的局面被舊勢力扼殺,更不愿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陳獨秀被攆出北大,于3月19日致函《神州日報》,為陳獨秀辭職一事辟謠。
但由于舊勢力與軍閥政府相勾結,教育總長傅壇湘受大總統徐世昌指令致函蔡元培,干預北大新文化運動;此時北大又傳出陳獨秀嫖娼一事,蔡元培的摯友北京醫(yī)專校長湯爾和猛烈攻擊陳獨秀“私德太壞”,曾將陳獨秀介紹給蔡元培的沈尹默也認為陳獨秀不檢點,被人抓住把柄,不宜再任文科學長,在此情況下,蔡元培不得不改變不撤換陳獨秀文科學長的初衷。
4月8日,北大文理科教授會議通過文理科教務處組織法,馬寅初出任第一任文理科教務處長,陳獨秀在機構調整中被撤掉文科學長一職,改任國史館編纂。
事實上,陳獨秀的被免職,一方面是來自官方的壓力,另一方面,與他的個性及生活態(tài)度是分不開的。用章士釗的話說,陳獨秀“言語峻利,好為斷制,性狷急不能容人,亦輒不見容于人”,使他樹敵太多。湯爾和原本是陳獨秀出任北大文科學長的舉薦人,但在1918年5月,湯爾和給陳獨秀寫信,陳獨秀卻將他毫不客氣的回信發(fā)表在《新青年》4卷5號上,令湯爾和銜恨在心。而陳獨秀生活中不拘小節(jié),甚至出入煙花柳巷,實為授人以柄。
關于陳獨秀出入八大胡同一事,早在1918年初高君曼就聽到傳言,為此常與陳獨秀發(fā)生爭吵,罵陳獨秀是“無恥之徒”。陳獨秀不甘示弱,反譏她“故作清高”。陳獨秀脾氣暴躁,高君曼則動輒哭號,從此陳宅里變得火藥味十足,以致陳獨秀見到高君曼就心煩。如今陳獨秀被免職,更印證了出入八大胡同的傳言屬實,高君曼對陳獨秀的態(tài)度更加冷漠,背后時常落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