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陳寅恪只有十歲,有兄弟五人,最小的登恪剛三歲。散原老人為了兒子的教育,干脆辦家學,花銀子聘請家庭教師。他身上洋溢著名士氣,儼然成了《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飲酒作詩,基本上就是專業(yè)作家??婆e還沒廢除,他早已大徹大悟,內心深處先將它給結束了。
有人把清王朝的崩潰,歸罪于科舉廢除,因為讀書人失去奮斗目標,前途變得黯淡了。散原老人也算是有功名的人,舉人出身,中過進士。一八八二年鄉(xiāng)試,年僅二十三歲的他討厭八股文,竟用散文體寫試卷。這是公然冒犯科舉,初選就慘遭淘汰,幸好遇到一位慧眼識才的考官,從落選的試卷里重新將他破格錄取。
參加科舉應試,柳詒徽用篆字,散原老人不寫八股文,其實都意味著科舉的壽終正寢。僵硬的科舉已失去存在意義,廢除不廢除都得完蛋。只是他的做法,更像一位純粹的詩人。或許正是因為這種氣質,才能把詩寫好,才能做出真正的學問。現(xiàn)成的例子就是陳寅恪,他顯然繼承乃父風范,學貫中西,不知念了多少個第一流大學,學歷上可以寫上日本弘文學院、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美國哈佛大學,能閱讀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種語言,卻沒有任何正經(jīng)八百的文憑和學位。
在科舉廢除的前兩年,也就是一九○三年,散原老人曾擔任過南京三江師范的總教習,又稱總稽查。三江師范后來改名兩江師范,又改名南京高等師范,再改名東南大學及中央大學,最后就是今天的南京大學。因此,說起南大的老校長,似乎不該忘了提一提這位散原老人。不過這也是掛名差事,他顯然志不在此,這時候,北京已經(jīng)有了京師大學堂,各地紛紛效仿,由官方出面辦新式學校,官辦學校就像官樣文章,通常不入詩人的法眼。
在中國歷史上,詩人注定沒什么政治地位,作為詩壇領袖,散原老人更像是一個文學小圈子里的人物,好在有個爭氣又充滿傳奇的兒子,你可能不認識他爹,但你不會不知道陳寅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