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向屠格涅夫的橡樹致意(1)

行走的家園 作者:王菁野


2003.8.15

凌晨4時許,我乘火車來到了俄羅斯中部的一座叫做“奧列爾”的小城。如果沒有屠格涅夫,也許我這一生都不會到這座被細雨浸潤的小城來。從小城奧列爾到屠格涅夫的莊園所在地“斯巴斯果伊·魯托維諾沃”要坐將近兩個小時的公共汽車。車窗外,時令還早,路邊的殘雪還未化凈,小草卻終于忍不住地先綠了。樹木的枝條上,星星點點地萌生著嫩黃的幼芽,早歸的“格列奇”鳥筑在枝頭的鳥巢一路排列過來,就這樣,春天和屠格涅夫就在不知不覺中一起走近了。

占地40公頃、有200多年歷史的屠格涅夫莊園被重重疊疊的樹木包裹著。在我的視野里,一座白色的小教堂,一幢馬蹄形的房子,一排長長的馬廄,一間獨立的浴房,剩下的就只有密密匝匝的樹木了。屠格涅夫是在1850年從母親手上繼承了這座莊園的。站在屠格涅夫故居的門前,我搜索著腦海里有關屠格涅夫對這棟房子

的描述:“這是一座粉紅色的木頭房子,

呈馬蹄形,門口的前廊建得像一座陽臺一樣……”穿過這個“陽臺”拾階入室,屠

格涅夫的家便坦誠地向我們洞開了。

屠格涅夫的故居里一共有15個房間,二層的6個房間被用作了莊園博物館的工作室,我們參觀了另外9個房間。雖然房屋是后來重修的,但房間里的家具及擺設均是原件。

講解員帶我們首先走進了一間小餐廳,這是屠格涅夫及其家人用餐的地方。屠格涅夫的家也曾人丁興旺過,來來往往的客人很多。每到開飯的時候,仆人會敲響一座大鐘,鐘聲會遠遠地傳開,家人和客人聞聲后會同時趕過來吃飯,遲到者會被拒之門外,只好為遲到付出餓肚子的代價。更讓人覺得不妥的是,這個規(guī)矩同樣適用于客人。直到屠格涅夫成為莊園的主人后,這個規(guī)矩才被廢除。

我問講解員那口鐘現在哪里,講解員笑著說:那口鐘早已不見了,但這口鐘你認識嗎?我仔細端詳著擺在餐廳角落里的一座立式大鐘,記起屠格涅夫在《警衛(wèi)隊長》中有過這樣的描寫:在房間的角落里,

立著一座很高的大鐘,鐘的頂部像尖塔一樣。至今,這座尖塔一樣

的鐘仍在“不屈不撓”地擺動著,并按時打點報時,仿佛為了不辜負主人筆墨的垂愛似的。

在與餐廳相連的一個小客廳里,我看到了屠格涅夫的“魔床”。在一個作品里,屠格涅夫這樣寫道:這里有一張很危險的床,只要躺上去就會睡著,我會盡量離這張床遠一點……這張“魔床”是墨綠色的,床體很寬,床的三面都有高高的墨綠色護圍,很安穩(wěn)、很

舒適的樣子,一看就知道是個制造睡眠的好地方。

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屠格涅夫的工作室。在這間工作室里,珍藏著屠格涅夫家族的兩件“鎮(zhèn)宅之寶”:一件是一套1771年出版的《法國大百科全書》,另一件是那個十分古舊的神像。神像的來歷我沒有弄清楚,只知道它很珍貴,珍貴到屠格涅夫的母親每次外出時都要隨身攜帶著。在室內正中央的那張鋪著綠色氈布的長方形大寫字桌上,擺放著屠格涅夫用過的兩支筆,透過玻璃罩,我依稀看到了屠格涅夫留在上面的指紋。

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獨特藝術風格的作家,他擅長細膩的心理描寫,尤其善于細致雕琢女性藝術形象,而他對旖旎的俄羅斯大自然的細膩描寫則使其成為享譽世界文壇的風景畫大師。有人說,屠格涅夫是第一位注意到細碎的陽光及折射的光影在人身上產生特殊效果的俄羅斯作家。就連列夫·托爾斯泰也對屠格涅夫描寫景物的高超技巧贊賞有加,認為在屠格涅夫之后,“無人敢碰這樣的對象——大自然。兩三筆一句,大自然就散發(fā)出芬芳的氣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