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并不是一兩個女人的特殊事例,狄更斯說,革命期間,男人含著喝血的憤怒沖出來固然可怖,“可是那些婦女還更可怖,即使最大膽的人見了也要寒戰(zhàn)”。她們披散頭發(fā)奔出來,以極端狂暴的喊聲與舉動鼓勵她們的同伴和她自己瘋狂起來,要把曾經(jīng)對不起她們的人撕成碎片。她們深深記得自己曾受苦、被侮辱、被虐待。因此折辱起人來毫無矜憫之情,理直氣壯。
這種革命時期女性的表現(xiàn),近世亦有“文化大革命”時期某些“壯舉”可資印證。而歷來受苦者一旦翻了身也往往兇暴逾恒,更是隨手可以撿拾不少事例。比方媳婦熬成了婆,這個婆壓迫起媳婦來也常理直氣壯。受政治迫害者上臺掌了權(quán),不但迫害手段較前毫不遜色,更認(rèn)為我受過迫害,所以我的清算具有正當(dāng)性,也是這個道理。
但《雙城記》要說的不僅是這些,他用女人來顯示愛與恨的兩種性質(zhì)和力量。小說開端那膾炙人口的矛盾語曰:“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那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那是信仰的時代,也是懷疑的時代;那是光明的時代,也是黑暗的時代”,同樣的,女人既是愛,也是恨。
小說前半,重點在講女孩怎樣用愛,一步步將溺淪于監(jiān)禁陰影中的老父拯救出來,又用愛拯救了一位囚犯,并與此人相愛結(jié)婚,生了一女。她愛父親、愛丈夫、愛女兒,她周遭的人也都愛她。小說后半,重點卻在說德法奇太太如何幼年家中不幸,受了貴族的欺凌,而后一步步報仇的過程。
被恨宰制的生命,乃是無生機(jī)的,故它意味著死亡。愛才能令生命復(fù)活。親愛的女孩呀,女人既是愛也是恨,但你選擇生命,還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