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謀殺與創(chuàng)造之時》向困難處去(1)

八百萬零一種死法 作者:唐諾


最近,有一份甫上市就傾售一空的新理財雜志用了類似的slogan:“有知識,才有財富;有財富,才有自由。”這兩句擲地如金石的漂亮警言,震撼了我個人和身旁一干手頭并不寬裕的朋友,把我們從“安貧樂道”這個自我陶醉的保護借口中打回原形,原來這么多年下來,我們不但一直活在某種集權鐵幕之中,而且活該被罵“沒知識”。

因為還是不太甘心被罵,我們遂由此發(fā)展了一堆更加無賴的玩笑,包括,月初發(fā)薪日開始跟老板抱怨:“最近全亞洲自由都貶值了,能不能多給點自由·”包括,我們進一步讓自由成為貨幣計量單位:“你這件新衣服很好看。”“很便宜啊,一件才二百五十個臺灣自由。”包括,我們覺得終于懂了,三重幫大財閥林榮三所辦的報紙,明明每事以層峰馬首是瞻,為什么好意思取名“自由時報”;包括,我們還自認解開了“不自由,毋寧死”這句歷史格言的真正意義: 沒有自由,反正早晚得痛苦餓死,倒不如自己早做了斷云云。

自由自由,果然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

但說正經(jīng)的,人家這兩句話也不能說完全不對,事實上,不論就歷史經(jīng)驗,或從理論推演,財富的累積的確有助于人類的解放,比方說,人類早期文明的創(chuàng)造,不來自終日不得喘息的勞動者,而來自占有財富的游手好閑者,這個“有閑階級創(chuàng)造論”就連馬克思本人都同意,亦早已成為定論了;又比方說,二十世紀中有相當?shù)淖杂芍髁x者一度相信,人類自由的最后障礙是經(jīng)濟問題,就像百貨公司中琳瑯滿目的商品,依法律,上自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誰都能自由購買——障礙是,你沒有錢。

只是,財富和自由不是連體嬰,不會永遠如此甜蜜地亦步亦趨下去。當財富的追逐和堆積到某個臨界點時,它之于自由的邊際效益不僅可能會降低為零,甚至會呈現(xiàn)負值,這階段,財富就不再是偉大的自由解放者了,反而成為枷鎖。這個效應,特別在資本高度發(fā)達、財富大量累積的社會普遍得近乎常識,我們眼前的臺灣也差不多走到這樣的階段了,有一句話“胃潰瘍是事業(yè)成功者的象征”,說的就是這么回事。

解開這枷鎖的方式理論上不難,從邊際效益的角度追下去思考,我們只要通過理性計算、懂得在財富的邊際效益下滑到“不劃算”的某一點時停止追逐,不就行了。但事實很難這樣,因為金錢不是透明沉默的交換工具,它會直接成為目的本身: 當追逐并累積財富直接成為自身的目的,便和理性的、實質(zhì)的效用脫離,成為抽象的數(shù)字增長,成為停不下來、不可能完成、終身實踐的準宗教了。所以我們會看到,蔡萬霖還要賺更多錢,辜振甫就連自己票一出爛戲也要申請“區(qū)區(qū)幾百萬”的補助,連戰(zhàn)搞個意在選領導人的基金會也要行政機構撥款上億元——這些人老早就擁有幾百幾千輩子用不完的財富了,多出來這些巧取豪奪的金錢從邊際效益來看頂多是零,但絲毫阻擋不了他們“寧可拿錯,不可放過”的金錢本色。

了解這樣的臺灣現(xiàn)況,我們便知道,賺錢這檔子事雖不必有何罪過,但它自身動力十足,實在不待我們再去煽風激勵,為它買贖罪券,更不必飾以知識之美名,奉上自由之冠冕(把這個榮譽保留給另一些孜孜于換不了錢信念的人不好嗎?),要賺,就請大家不必客氣不必慚愧去賺吧!

說到這個,就令人分外想念我們這位沒錢沒車沒房子卻瀟灑自由的紐約好朋友馬修·斯卡德先生了。

《謀殺與創(chuàng)造之時》,這部小說有知識有自由,但它不教你如何賺錢,反而會告訴你該停下來了。

浪費與冒險之時

《謀殺與創(chuàng)造之時》,純就偵探類型小說而言,布洛克這樣子寫這本書,不僅浪費,而且還冒了險——小說中,斯卡德這次的委托人“陀螺”是一名自知不保、也果然一開始就被宰的勒索者,此人手中握著三件丑聞,因此,兇手極可能便出自于這三者之中。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