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七年,亦即1868年,武訓將分家所得的3畝地變賣,加上歷年行乞積蓄,共210余吊,悉交人代存生息,而后置田收租。他唱道:“我積錢,我買田,修個義學為貧寒?!惫饩w十二年,亦即1886年,武訓已置田230畝,積資3800余吊,決定創(chuàng)建義學。光緒十四年,他花錢4000余吊,在柳林鎮(zhèn)東門外建起第一所義學,取名“崇賢義塾”。他親自跪請有學問的進士、舉人任教,跪求貧寒人家送子上學。當年招生50余名,分蒙班和經(jīng)班,不收學費,經(jīng)費統(tǒng)統(tǒng)由武訓置辦的田產(chǎn)收入中支出??磥?,清末的物價還是很低的,武訓的苦也沒有白受,他的夢想終于成真,并且傳為千古佳話。而今天的代海兄,情形卻是大不相同。2011年,代海兄終于用自己多年積攢的稿費與賣畫所得,在京城崇文門附近租賃一間辦公室,辦起了第一個純粹民辦的全國性的大型紀實文學期刊《 中國紀實 》。他請來了著名作家、文化名人擔任編委,還雇請多位編輯,開始了辦刊的工作。他夜以繼日地拼命工作,甚至累倒案頭,依然堅持不懈。刊物終于面世,他悲喜交集、五味雜陳,捧著這夢寐以求的血汗成果,就像抱著自己難產(chǎn)的孩子。老來得子,實屬不易呀!他禁不住淚流滿面……不料,文壇諸種積習與文人心胸狹小之弊,很快彰顯邪魔威力??镛k了沒幾期,就有人發(fā)難故意搗亂,再加之入不敷出、開支難繼,困難重重而停刊,代海血本無歸,他無可奈何,只能苦笑一聲,然后接著再辦。一切從頭開始,集資,請人,找掛靠單位,設法搞刊號等等,經(jīng)過一年多努力,再度創(chuàng)辦《 中華名家 》??锍鰜恚绽钟H自背上樣刊,四處散發(fā)宣傳,希望得到認可、支持。他只事耕耘,不問收獲,經(jīng)年累月,樂此不疲。別人怎么看,社會如何對待,他似乎從不考慮、從不計較。這就是代海,一個不管不顧的文藝老小伙,一個只身闖蕩京城的文學漂泊者。他對于文學的熱愛與執(zhí)著,勝過了許多專業(yè)人士和手握實權的文學貴族。